下载此文档

帝王术的祖师——荀子.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帝王术的祖师——荀子刘晓明荀子以孔子为圣人,提倡“礼”教,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提出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荀子的天道观是唯物主义的,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随旋,日月交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是之谓天”,强调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要求“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颁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注重实事求是,提倡行高于知,提出制名以指实的观点。同时他认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即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接触,经过理性的思维,可以知道事物的本质,但人们认识事物也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荀子认为:“欲为蔽,恶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荀子对“蔽”的认识也很精辟:“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之谓虚”。荀子的人性论观点奠定了后代法家的基础,由人性“性恶”的观点,建立了荀子思想的核心体系“礼”教,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荀子披着孔圣的外衣,操王道的教义,是一种实用的学说,因而说他是帝王之术的祖师,一点都不为过。尽管荀子生前不为韩王所用,也未被秦王所重,最终客死楚国,但他不像屈原那样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也不同于其他诸子百家走极端,更不像老庄那样无为清静,最终他的帝王之术在其学生李斯和韩非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法学观点在秦朝得以实施,并一直延续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直至现在。李斯拜师于荀子,学成帝王之术后,西入秦国,荀子的帝王术在李斯身上得到充分运用。首先是满足人的欲望,利用贿赂和暗杀,分化瓦解六国人士,讲权术,弃道义,推崇荀子的“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完全撕下了儒家的外衣,亮出了王术的利剑,比他的老师荀子更有血性。其二是明辩事理,抓住时机,创千秋之业,建立了统一的秦帝。其三是制定法令,倡立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荀子的帝王术在李斯身上得以实现,并自秦以下百世都行秦政礼,这是对荀子礼学的肯定。秦朝历二世而败,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暴政,而在于内斗。汉朝时萧何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谪取其中合乎当时社会情况的内容,制定了律法共九章。这是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繁、严酷,使法令更为明简

帝王术的祖师——荀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镜花流水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19-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