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长沙医学院
唐慧玲
概述
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主要传染源:鼠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毛细血管损害
临床特征: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及肾脏损害。
典型病例呈五期经过
一、病原学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汉坦病毒属
负性单链RNA病毒
形态:圆形或卵圆形
包括外膜和核心
EHFV基因组
S基因:核衣壳蛋白(NP)
M基因:膜蛋白(一种糖蛋白)
L基因:聚合酶
免疫原性
核蛋白免疫原性强,抗原决定簇稳定。
核蛋白抗体有利于早期诊断
膜蛋白中含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
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
血凝抗原有利于病毒感染靶细胞
血清学分型
至少可分16型:
汉滩病毒(野鼠型)
汉城病毒(家鼠型)
普马拿病毒(棕背鲆型)
希望山病毒(田鼠型)
汉滩病毒、汉城病毒、普马拉病毒、多布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引起人类HFRS
我国主要流行汉滩病毒和汉城病毒
抵抗力
对外界抵抗力不强
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敏感
不耐热、不耐酸
对紫外线、酒精和碘酒敏感
二、流行病学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
鼠(黑线姬鼠和褐家属、大林姬鼠)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黑线姬鼠
褐家鼠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