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课程标准研究成果.doc:.. 程标 准 要有 均 衡 性(课程标准的平衡)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等方面。荣维东:《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宄》(《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2月),揭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体现了我们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教育思潮渐渐靠拢的大势,表达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愿望。《普通高屮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研制工作的说明》(《语文建设》2003年第10期),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积累、创造。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外显人文和内隐人文两个方面,外显的是语文课程的载体所具有的真、善、美;,内隐的就是语文课程潜在的真、善、美,对学习者人格养成的一种契合。……。在a与b互动屮,理解与表达、积累与整合是基础,学生只有实现了这个过程,才能真正把握b,然后在a与b的关系实现的基础上,通过感受与鉴赏、思考和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高级思维模式和致思途径,实现c。……“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不是二者机械地相加,也不是简单地融合,二者之间应有一个递进的循环,这个递进的循环就表现在语文课程目标的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和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的顺序中。(朱霖,刘海燕:程标准(实验)>的三点思考》,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4卷,第3期。):理性分析作品,动情达理。。酋先,要配合其他学科……其次,还应鼓励学生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琢磨文章的意义及语境氛围。(冯胜利:《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三步法》,《语文教学与研宂》2007年第48期。):始于“导入”还是“展示问题、明确任务”?2.“导入”、“讲解”是传统的“授一一受”教学模式必要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按照教师或“教参”的思路去被动地接受知识;“展示问题、明确任务”是新模式与众不同之处。它要求:上课伊始,教师面对学生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呈现课题性问题或任务(可以用语言、板书、投影、多媒体等手段),并要求学生尝试解决。其目的是使学生付出思维的辛劳,去体验、感知和探索,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自主建构知识。,我舍不得丢弃“导入”这一惯用的教学环节,尝试着将之与“问题”糅合起来呈现于课堂。如《逍遥游》一课的导语设计是:讲述“曳尾涂中”的故事,然后呈现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拒绝权势中生长出来的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优游自得的清洁自由的精神。”教授看过我自鸣得意的这段导语后却建议我删掉,他说:你说出的“大智慧”、“清洁自由的精神”等都有明显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这种“先入为主”会影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过程。我有意在两个教学班用了不同的方法,在一个班上没有“导入”而是直接“展示问题、明确任务”:默读课文10分钟;5分钟内写关键词试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这个班对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消极避世的观点提山质疑和批评,并且能
读书笔记——课程标准研究成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