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看杨译《儒林外史》的习语翻译摘要: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视角,对杨译本《儒林外史》的习语翻译进行分析,应用该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分析该译本中对习语翻译所采用的策略,或直译,或直译加注、或意译,或借用译语形象,意在为中国典籍翻译提供借鉴。关键词:关联理论最佳关联习语翻译策略一、引言《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名著,其中运用了大量习语,生动展现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和语言。要真正欣赏这部典籍就需要理解其中习语的文化内涵。习语是一种广泛流传并具有特定文化含意的固定词组和短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习语包括各种谚语、成语、俗语、俚语、格言及典故等。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色彩,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翻译过程中,原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由于社会、文化乃至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差异而形成各自独有的认知语境。译者对此差异的处理决定着具有强烈文化内涵的习语能否在翻译中得到正确的理解与传达。如何有效地处理含有文化因子的习语翻译,就要求译者根据原文中的具体语境推理得出习语的真正含义,这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推理的过程,正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不谋而合。所以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对杨宪益夫妇翻译的《儒林外史》英译本中这些习语的翻译实例进行分析,探讨汉语习语英译的翻译策略。二、关联理论指导下的习语翻译策略习语承载着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正确理解原文中习语的文化内涵,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或直译,或加注,或意译,或借用译语形象,准确传达原作者的意图。在下面以杨译本《儒林外史》为例进行分析,应用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解释和分析该译本中对习语翻译所采用的策略。(一)直译由于人类的生态环境大体相似,英汉两族人们的认知环境大体相似,互相兼容。“如果原语的习语文化色彩不是特别明显,很容易激活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相同的认知心理图式,也就是说,译文读者无付出太多的努力,通过语境推理就能得出原文作者的意图,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那么就可以采取直译。如:赵氏在屏风后急得热锅上蚂蚁一般,见众人都不说话,自己隔着屏风请教大爷,数说这些从前以往的话。(第六回)allthismadethewidowbehindthescreenasfranticasanantonahotfurnace,andwhenshesawthatnobodywasgoingtospeakupforher,shestartedtoreproachyenfrombehindthescreen,bringingupoldgrievances…,”“热锅上蚂蚁”在中文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焦躁不安的样子,这里是描写赵氏因面临着被严贡生赶出正屋夺取掌管家财的权利时请各位族长替她讨公道的场面,根据中国封建礼教,赵氏不能当堂同严贡生辩论,只能在屏风后面听他们的讨论,但是此时这些族长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不愿替赵氏说话,所以在这样关键的时刻,赵氏心急如焚的样子可想而知,译者将“热锅”、“蚂蚁”的形象直译到了译文当中,有利于让译语读者了解中国人比喻的方式,而且,对于“急”这个词的翻译也很贴切,译语读者在其相应的认知模式中应该很容易理解译文的意思。因为对此原文读者和译语读者具有相同的认知环境,所以很
杨译《儒林外史》的习语翻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