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背诵必修三知识点背诵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1)出现原因: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根本原因)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③阶级关系:“士“阶级的活跃和受任用;④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学在民间”2)含义(表现):①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②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3)影响(地位/意义):①: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②:“百家争鸣”是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及其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⑴“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对现今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有借鉴作用;⑵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⑶“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对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有为”的背景(原因、条件)①原因:⑴社会潜伏着危机;⑵诸侯国实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⑶匈奴为患;⑷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②条件:“无为而治”使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们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理论条件(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内容、提出目的和评价㈠主要内容:“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㈡提出目的: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㈢评价:①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为汉武帝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加强中央集权;②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发展了儒学,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③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创造了条件;④实质上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原因、主要措施/过程)㈠原因:①: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②: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和和改造,由董仲舒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③: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㈡措施:①思想方面: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政治方面:启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小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教育方面:在中央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人都学儒家经典。)提出背景(原因/条件)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②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③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大师汉语率先提出复兴儒学;④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⑤:他们冲破了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2)北宋“二程”的主张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②:把天理和道德伦理联系起来,即“人论者,天理也”;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3)南宋朱熹的主张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②:“存天理,灭人欲”③: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4)对程朱理学的评价(影响/地位)影响:①:积极作用: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调制、励志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②:消极作用: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地位: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②: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③:三纲五常的纲常名教,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南宋陆九渊的主张:①:把“心
l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背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