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
文章位置:第六章第二节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寻找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背后的“思想”
吴芬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最早萌发于古希腊教育家的思想中,到近代发展成为体系。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作为其中重要一段,不仅仅给予他同时代,更重要的是给后代的教育工作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解放和启发的思想,而非实践性的意义。本文试图从这个层面出发,展开对其渊源和背景的探索。
自然与文明的对立
作为教育思想家,而不是教育实践家的卢梭,在其全部的论著中,有一个中心的课题力图获得解答,这个问题就是自然与文明的对立。由此确立了他的主要概念“自然状态”,并且作为他判断事物价值的尺度。在卢梭看来,理想的教育就是接近而不等同于“自然状态”的教育。
什么是“自然状态”
同十七、十八世纪的自然法学派及当时许多思想家一样,卢梭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也常常使用“自然状态”这个概念,以此做为与现存文明相对照的另一种状态。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普遍崇尚科学和艺术、文明和进步,为人类理性和人类文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恰恰相反,正当人们大唱理智的颂歌之时,卢梭却给予人们以清醒的一击,他极力推崇野蛮人,诋毁文明和社会进步。有关的研究学者认为,卢梭所使用的“自然”这一概念有三种含义:“自然”的自然界概念,“自然”的自然历史概念和“自然”的心理学概念。[1]所谓“自然”的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人性中的基本趣味的倾向。卢梭把这些基本倾向能在其中获得充分发展的状态称为“自然状态”。对于卢梭来说,“自然状态”的真正重要性在于它作为一个比较概念,作为“文明”的对立物所具有的意义,这实质上是卢梭方法论的一个重点特点。
在《爱弥尔》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卢梭是让爱弥尔充分地发展儿童本身所固有的天性,让他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中接受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方案。一个生活于传统社会秩序以外的人,也许更能创造出一种激进的观点。卢梭说:“虽然他自己被抛入这个伟大的世界中,却并不具有社会的习惯,而且不可能去获得或遵守它们”。[2]他觉得自己唯一的正当反应是挑剔社会,从中寻找生活同时也包括教育,应当怎样展开的一种不同的图景。他企图阐明最健康的发展不是来自社会影响而是来自自然。
自然与文明的基本对立
卢梭的《忏悔录》中,“崇拜个人、崇拜自然界、感情和社会不公正感”[3],这些因素是其思想的集中体现。卢梭的生平和观点充满了矛盾,而在考察上述主要因素时,我们却获得了惊人的完整性。对自然界的崇拜是同他对现存文明的否定相联系的。甚至某些研究者认为,作为思想家的卢梭,只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文明社会的人,在既不回到自然状态,又不抛弃现有社会进步的前提下,怎样重新享有自然人的某些优越性。在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对于假想中的受教育对象———爱弥尔的教育,就是他的上述观点在教育思想中的明确反映。卢梭始终认为现存社会流弊甚深,它只会给儿童的健康发展设置种种障碍,为回避不良的影响和偏见,爱弥尔的早年生活,应当在纯朴的大自然———
农村中渡过,在卢梭本人看来,乡村仅是他所能寻找到最接近自然状态的环境。另外,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当社会和国家已经败坏,自然主义教育才适用。
然而人总难于脱离社会而生存,鲁滨逊式的生活,虽然十分令人神往,但那毕竟不是现实,这一点卢梭本人
推广策略-寻找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背后的“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