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孝感乡现象”探疑】陈世松《社会科学研究》2005(6)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摘要]在中国移民史上,麻城孝感乡是一个内涵相当深厚的地理概念。关于麻城孝感乡的口碑传说,在四川绵延不断。本文具体考证了麻城孝感乡的建置沿革,认为其存在于明代中期,1472年方撤销建置;“麻城孝感乡现象”的产生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具有麻城孝感乡作为元末明初移民迁川中心,以及清初以来以湖广籍为主的外省移民,动辄称祖籍麻城县孝感乡两个层面的意义;并以实际案例从冒籍角度探讨了这一现象。[关键词]麻城孝感乡;四川移民史;冒籍在中国移民史上,湖北麻城孝感乡是一个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广东南雄珠玑巷、福建宁化石壁村、江西瓦屑坝等齐名的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有关这个问题,在一些有影响的移民史著作中都论述过,至今还存在许多待解之谜。近年来有论者怀疑麻城孝感乡存在的客观真实性,认为这是研究四川史的学者“被一些‘史料’迷惑”,才这样说的。”’这种怀疑使“麻城孝感乡现象”之谜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笔者愿意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浅见。一、麻城孝感乡的建置沿革孝感乡作为湖北省麻城县所辖的一个乡,在历史上无疑是存在过的。它的地理方位在麻城县西,仅仅存在于明代中期。据个人所及,现在所能查到的有关孝感乡建置的最早文字记录,是康熙九年(1670年)编纂的《麻城县志》。据考,麻城志创修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称《麻城志略》,由县令苏松委托毛风韶主修。《麻城志略》共9卷,“毁于前明”,业已失传。清朝康熙九年,重修《麻城县志》,“简而有法,犹存明代志乘遗意”,可能参考了残存的旧志篇章。其后,续修的《麻城县志》还有乾隆六十年、光绪二年、民国二十四年三个版本。康熙年间《麻城县志》卷1“乡区”对孝感乡的建置沿革作了这样的记载:“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130里。各有图。成化八年(1472年),以户口消耗,并为94里,复并孝感一乡人仙居,为三乡。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建置黄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二乡20里人黄安,止74里。太平乡原额58里,后并作25里。仙居乡原额54里,后并作25里。亭川乡原额25里,后并作24里。国朝因之。”其后乾隆、光绪、民国三个版本的《麻城县志》中,孝感乡条目的内容基本重复旧志。而据《明史》记载,嘉靖四十二年析麻城之姜家畈置黄安县,同时分黄冈、黄陂二县之地益之。清《湖广通志》云:黄安县,“明嘉靖末,以地多盗,割黄冈之上中和,麻城之太平、仙居,黄陂之仙源置。”这表明,原孝感乡从麻城县版图消失的原因,第一次是由于“户口消耗”,第二次是由于其地“多盗”,最后由仙居合并到黄安县了。由于黄安县设置时,是由原麻城县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甲、黄陂县仙源一乡八里甲和黄冈上中和一乡十二里甲组成的,所以,原孝感乡至多只占黄安县地盘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明代麻城人梅述了万历初年,刚刚改变建置不久的麻城与黄安的漕运负担不均的情况。他说:“大抵麻城、黄安地里相近,山川相同。黄安之粮,一半麻城所割也。黄安向荷哀矜,全赐改析;麻城差繁役重,十倍黄安,苦乐未均,万民嗟怨。”这篇文字透露出,麻城与黄安原本是“地里相近,山川相同”的邻县。有明一代,麻城县地盘狭小,是名副其实的“弹丸之地”,只管辖130里甲户籍,人口资源相当有限。据统计,在明代麻城县有人口记录的240多年间(洪武——祟祯),全县人口一直保持在10万人左右。由于没有县以下所辖各乡的数据,因此我们无法直接知道未被撤销前的孝感乡究竟领有多少人口。不过,乾隆年间的《麻城县志》提供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全县的人口数据为:男女共28万多人,其中太平乡8万、仙居乡12万、亭川乡7万。考虑到孝感乡当年因“户口消耗”而被撒并,可能其时人口数在7万以下。附带说明,《麻城志略》创修始于苏松就任麻城知县,委托毛凤韶主修之年,即嘉靖四十年,因此志书成稿必在这以后。两年后,即嘉靖四十二年调整行政建置,将孝感乡从麻城县划归黄安县,如果其时志稿尚未付梓,则康熙九年《麻城县志》这条有关孝感乡被撤销的资料,当系行政区划调整时的记录。如果《麻城志略》在调整行政建置区划之前已经成书,则这条资料可能就是康熙年间根据前代记录追述的。总之,无论何种情况,康熙志上的这条资料绝非杜撰的,其权威性与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至于今天我们在四川一些民间族谱、墓碑资料上,所见到的有关孝感乡下属的若干具体地名,诸如:麻城县孝感乡细鼎子、高阶堰(达县《雷氏族谱》)、扒凿岭(《傅氏族谱》)、大石板洗马凼杨家村(《杨氏族谱》)、大坟坝(泸州《黄氏族谱》)、复阳村(泸州《王氏族谱》)、斑竹林周家坪(周氏碑记)、嵩枝坝大松树(民国简阳(汪氏族谱))、踏水桥(蒲江《杨氏续修族谱))、马桑坪(《杨氏族谱》)、梧
麻城孝感乡现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