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言语教学论》有感越秀区永曜北小学董小移作为小学语文一线教师,从业多年,我们缺的可能不是什么经验,而是对经验的理论反思。李海林教授的这本书,正是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尽管这本书完成的时间也过去了十多年,语文教学也有一些新动向,书中的一些观点肯定有偏颇之处,但我认为有批判地学习,当是我们学习各类书籍的原则。长期以来,关于语文教育的讨论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一直没有人怀疑,那就是语文课就是学语言,语文就是语言。语言首先是一个知识体系;在传统的语言学观念中,语言又是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于是围绕“知识训练”和“思想教育”,现代语文教育争论着许多问题,比如文道之争、语文教育与语文训练之争、文学与语言之争、知识与能力之争、规范与自由之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等等。李海林决心跳出这历史上聚讼纷纭的争论,从语文教育研究的话语中溯流而上,退到最基本的问题上来重新审视。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文就是语言吗?语文就是学语言吗?李海林的思考是从“语言”与“言语”的概念辨析开始的。所谓言语,就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的运用,而所谓语言,则是对言语的抽象与概括。语文教育与其说是学语言不如说是学言语来得更为真切,也更为中肯。他感到,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言语”这一原核性概念,变语文教学的“语言本体论”为“言语本体论”,对于重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者开篇伊始从语言学角度区分出了“语言”与“言语”的不同。“语言是一个系统,包括语音、语词、语法三要素”;“言语也是一个系统,包括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三要素。言语系统是建立在语言系统的基础之上的。”相对来说,语言的东西是死的,而言语的东西是活的。通俗一点说,我们平时的说话写作是言语,但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是符合语言规律的。很显然,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也不能是语言学意义的教学。我们不是要教出一个个语言学方面的专家,而是要培养具备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语文能力的合格学生。语文教育就是言语智慧教育。“学文章学意义上的文章,我们学到的是义理和文章结构,学语言学意义上的文章,我们学到的是词语的词典义及语音和语法,而学语文学意义上的文章,即把文章作为言语作品来学,我们学到的是统一言语动机和言语效果的心智技能以及统一言语、言语主体和言语环境关系的言语智慧。”因此,“知识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独立的意义,语文教学中知识教学必须从属于言语教学,即语言运用的教学。”接下来,作者对语言知识与语文知识的概念予以了界定,“语言知识,是指语言学知识,具体说,就是指语音知识、语词知识、语法知识,大致上包括现代汉语语音学、词汇学和语法学。”而语文知识,是指“言语知识,是关于言语主体、言语客体和言语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语言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范畴,它主要是静止地客观地研究语言这种事物的结构、要素等内容。言语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它主要是研究人对语言的运用。”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手段,它是为语文能力的培养服务的,它是手段而非目的。反观我们当下的语文教育,似乎仍然沉溺于手段目的倒置的境地,比如教材的使用。作者对现代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理解。“现代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表现出一种由义理本位教育观逐步让位给语言本位教育观发展的趋势:这就是20世纪语文教育研究著名的文道之争。它的总结性的理论成果,就是语文工具论。”;“语文教学近百年的历史积淀了
《言语教学论》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