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孙犁与“荷花淀派”的乡土意识摘要:“五四”以来,鲁迅先生开创了现代小说的乡土抒情之风,促成了现当代文学中的乡土抒情意识。废名的田园归隐、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浪漫进而发展到多个作家群落的乡土小说创作。到当代赵树理的“山药蛋派”、孙犁的“荷花淀派”以及诸多的反映农村乡土的文学作品。丁帆老师在《中国乡土小说史》中这样定义乡土:一个凝固的静态的农业文明的缩影便成为思想家、艺术家关注的焦点,乡土文学也从此才真正具有了独特的意义。乡土小说其实就是对自身所熟悉的环境用文字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使人们在某种情感上达到共鸣。但我觉得孙犁小说还是带有些许俄狄浦斯情节,他恋恋的抒写,唯有道不尽的就是对自身故土的深深的情感。一“‘乡土文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其主要特征是作家以自己所熟悉的故乡村镇为背景,描绘乡土风情,揭示农民命运,映现处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1】1935年所作的《小说二集序》中,第一次用“乡土文学”这一概念描述了蹇先艾、王鲁彦、许钦文等的小说。“乡土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流派。它们以它们特有的风采和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它们在多次的高潮中显示出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的特色。初期的作家并不是扎根与故土,而是流浪与大城市中,由于生活、社会的逼迫使他们经常想念自己故土的种种,这就不得不促使这些作家写些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得深刻思念。他们苦难的经历是他们创作的直接动力。他们远离故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家乡的自然风光个风土人情就成为他们抒写的第一景观。他们着力刻画为得是更好的减轻自己的思乡之痛。而地方色彩的描述与风土人情的交融也就成为文学作品比不可少的一道亮点。风俗、民情的大力渲染更是为作品添上了不可磨灭的印痕。而我觉得“乡土文学”是在两种文明冲突中诞生的,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冲突中体现其本质意义所在。“风俗画描写”与“地方色彩”是其重要特征。它可以囊括所有的乡土文学作品,即放之四海而皆准。农村风俗是农村社会所特有的,是其他一切的城市风俗所不能替代的,诸多时候当你驻足在城市的街头,你感慨最多的会是什么呢?我想大概就是你对城市喧嚣的无奈,想离开这个地方找到一个安静的处所做自己想做的事。文学作品也事如此,当一个作家在面对现实生活改变而出现强烈反差时,体现的就是在他的作品中对故土风俗的描写,对家乡特有人情的讴歌,这就在无形当中促成了作家对乡土意识的抒写。二孙犁作为“荷花淀派”的开创者,以《荷花淀》名世之后,一直闲荡在主流话语的边缘。在他影响之下的“荷花淀派”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初具规模于50年代初期,活跃于50年代中期,其后在日益酷烈的政治文化语境中渐趋零落。孙犁曾说:“我最喜欢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我的这一组作品,是对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乡土情节是作者挥之不去的浓浓的对那片土地的深沉的眷恋,也就成就了“孙犁小说作品中一种魂牵梦绕的浓郁情节。”【2】孙犁的的故土眷恋犹如沈从文对湘西的执着,沈从文的乡土情节在当今文坛上可以说是无以伦比的,对故土的眷恋,对湘西的描绘,对故乡人情的赞美,对湘西山山水水的无尽的爱,都在他的字里行间款款流露。而孙犁对乡土风情和地域色彩的仔细描绘,能够让我们在不多的文字中见到最为真实的农村画面。幅幅都是如此的生动、逼真。也许是对岁月流逝的由衷的怀念
荷花淀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