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当代中国政党政治教学 政党政治第13课时资料教程.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6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当代中国政党政治教学 政党政治第13课时资料教程.ppt党与政府、,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制度设计者和实践领导者角色。这一特征决定了中国在治理理念和制度形态上与其他国家的根本区别,也使中国的党政关系必然呈现出典型的两位一体特征。在这一关系构成中,党与政府之间不是分立的权力形态,而是二者间处于高度重合的相互依存状态,执政党通过政府来实现自己的国家治理目标,政府则通过对国家的治理行为来不断巩固执政党的地位,成为执政党理念和价值的具体执行者。党政合一改革开放以前,两位一体的实质是党政合一,党及其各级组织和机构直接代替政府行使行政权力,政府只不过是革命目标下的一种工具性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关系逐步变革为嵌入式的融合形态,党不再直接介入政府事务,对政府的领导也逐步转变为以总揽全局和协调关系为主要方式。在国家治理的实践过程中,政府逐步成为基本主体。过渡期建国初期,中国一度在党政关系方面延续了延安时期的作法,努力通过吸纳各方面人士参与政府来尽快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增长。为此,政府成员的多元构成脉络基本得到了长期保持。在共和国的第一届中央政府构成中,党外人士在6人中占3名,56名政府委员中占27名,4名副总理中占2名,15名政务委员中占9名,34个部级单位中占14名。只不过,随着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非执政党成员在政府构成中的比例和作用逐步有所削弱。合一型党政关系合一型党政关系的实质,是党以治理主体的方式直接介入国家治理过程,党和政府构成合二为一的高度融合关系,党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党治理国家的象征性的制度符号,本身完全不具备治理功能,政府机构执行的是党的政策措施,而且这样的执行也是在机构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的。按照1958年中共中央一份通知的规定,“大政方针在政治局,具体部署在书记处”。“大政方针和具体部署,都是一元化,党政不分。具体执行和决策属政府机构及其党组。”合一型党政关系合一型党政关系具有两个基本的特质:一是党政不分,党既是国家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具体的执行者、监督者和行动者,党的各级领导人既是党内事务的最高决策者,又是实质上的政府领导人;二是以党代政,即使政府内部事务的决策、乃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具体管理和经营行为也由各机构党组织包办代替,政府的功能和职责被彻底虚化,同时执政党的政治领导功能也难以有效发挥,政治理想不仅难以得到更好的实现,反而因国家治理逻辑的不够清晰而受到限制。在此意义上,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政治无序局面即是因权力边界不清而导致的后果。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从建国到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方式,总的来说,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这种领导方式的弊病是很多的: 第一、重复决策,效率低下。由于党政职能不同,工作的角度不同,但又承担着同一范围内的领导责任,所以,同级党政领导班子,难免会就同一个问题进行雷同的研究、决策,即“二重决策”这种决策模式有稳妥的一面,但也在在效率上不适应政务工作节奏的一面。 第二、政出多门,容易导致内耗。党政双方承担着同一范围内的领导责任。“政”的一方当然要抓政,“党”的一方也要努力使党的工作联系本地区、本单位的“政”的具体实际。这样双方的职能就很难分清。 第三、管理机构和干部队伍庞大。两套机构必然会产生两套人马。特别是党的机构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行政化,更加剧了编制的工作压力。

当代中国政党政治教学 政党政治第13课时资料教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uzongjuan7806
  • 文件大小632 KB
  • 时间201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