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话文运动众所周知,白话文运动是发生于20世纪初的一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学革命,是中国有史以来汉语书面语发生的一次最大的颠覆活动,也是这百年之内中国语文演进的关键所在。那么,究竟什么是白话文运动,应该给以它怎样一个清晰明确的阐释呢?中国古典语言学家、汉语文艺语言学家胡奇光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关于“白话文运动”这一词条所撰写的内容陈述如下: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一场划时代的文体改革运动。”“它提倡书面语不用文言,改用白话或语体。白话文运动先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发动,进而在‘思想革命’中发展,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运动的提倡者主要是胡适、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他们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北京大学进步师生为主力,同形形色色的文言维护者开展论战,赢得了白话文的胜利。”这一阐述将白话文运动的时间、地点、人物、主张、性质等等内容简明扼要地进行了阐述,并赋予此次运动“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的伟大意义,由此可见此次白话文运动的重要性及其深刻意义。但是白话文并非始于1919年,而是发端于宋元话本,后兴于明清通俗小说。清朝继承了明朝“复古”的传统,但是此时白话文仍不受重视,不过白话文并不因此而停顿,反而在民间有更大的发展,以漂亮的北京口语写的伟大作品《红楼梦》,也是在这时候问世的。到了清末,维新运动时期,虽然在改良主义者中出现了“文言一致、提倡白话”的呼声,但是他们多数提倡白话而不反对文言,或者主张书报可以采用通俗的白话,文学仍然维系文言文。然而,与此前提倡白话文所遭遇的尴尬境况不同的是,1919年所开展的白话文运动却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并第一次给予白话文以理论的支撑。关于白话文写作的理论探索,还得从胡适说起。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曾经以读者的身份写信给《新青年》,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随后整理成一篇文章,即《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曰不讲对仗;四曰不避俗字俗词;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七曰不摹仿古人;八曰须言之有物。”在这“八事”当中,隐藏着写作须改文言文为白话文意思。随后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以“不容反对”、“绝对之是”等专断的语言,更加明确地指出白话文写作在文学革命中的地位。此后刘半农,钱玄同等纷纷发表文章支持白话文写作。他们的观点,成为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基础,对白话文写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白话文运动的理论探索是以《新青年》为核心的知识分子完成的,白话文运动的实践,也是由他们发起。1918年1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开始采用白话文,并且采用新式的标点符号排版,在稿件的采用上,选择了一些新诗,专门开辟了白话新诗的园地,胡适的代表作《尝试集》就是第一部白话文集。在白话小说创作方面,鲁迅是“真的猛士”。1918年5月,
浅谈白话文运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