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浅谈李文海先生的《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一、读此书缘由关于晚清的时间段概念,我想大多都还是会认同晚清时代是一个跨世纪的时代,如果从清后期的鸦片战争(1840年)算起,到1912年清帝溥仪宣布退位,刚好从十九世纪中后叶开始,走完了二十世纪的前十年。处于世纪之交,也正好是世界局势剧烈变化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多事之秋,清王朝带领着泱泱帝国步步沉沦,显赫的辉煌被屈辱替代。这样的历史转折,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从晚清到近代的半个多世纪里,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和中华所遇“千年未有之变局”留给了我们太多思考的东西。李文海教授的这本书所讲的晚清最后的岁月,除开头两篇之外,其范围大概就是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几年和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多年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本书重点描述了这二十多年,在中国大地上的社会状况。正如李教授所说,本书没有提出什么对于近代社会的惊人的理论观点,也几乎未曾参加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一些热门问题的讨论……但自认为也有一点好处,那就是注意的问题往往是过去研究较少甚至是被人们多忽略的;在写作时努力少讲空话,尽量不去作抽象的概念争论,对于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叙述和分析,力求具体、细致,言必有据。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我认为在这本书中,李教授是做到了这一点的,并且做得很好,其中一些观点在其后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也渐渐成为了较为大众的观点。比如他在书中写到的关于维新派对洋务派的肯定和批判,剖析出了维新派在处理与洋务派的关系时,其产生出来的一种社会思想倾向,就是中国近代在步入资本主义社会途中的渐进性。我们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来读这么一本书,对加深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社会的了解,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脉络,都极具非凡深义。二、本书内容阐述李文海教授这本书分为社会风习、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社会生活和社会灾荒五个方面来全面分析和解读晚清二十多年里中国社会的状况。下面我就本书的内容作简要的分析。第一部份——社会风天国占领之下的范围内人们的社会生活风习,其时间大约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处于内外交困的环境下,秀才出生而屡试不中的洪秀全以拜上帝教起家,掀起了清帝卷了长江流域的绝大部份地区,并于天京建都与清廷对抗。在太平天天常的变化。首先就是宗教生活的变化,李文海先生在写这一部份时从洪秀全的拜上帝教谈起,在太平天天国的统治者是曾想用政权的力量把拜上帝教推向民间。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第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并且依据李先生的描述,在当时的天京地区,人们还没男女分开,早晚做祷告,完全仿照西方的基督教模式。然而这种宗教色彩存在也只是一部份,例如“太平天国的文告中,一般总是有许多宗教性的语句,从事拜上帝教的宣传”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第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在这种政府利用政治权力将拜上帝教推向民众的时候,必然会受到存在了几千年的宗教意识的抵抗,太平天国在所占的城市和乡村,都雷厉风行地进行了破寺庙、毁神像的活动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第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但事实上,传统宗教特别是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了千百年的历史,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广泛的影响。我们看到的一个明显事实是:生活在太平天国统治地区的人们依然用极其虔诚的心情礼神拜佛。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第1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李先生在书的本部份还描写了另外的一种现象,那就是在太平天国内部其实也有政令不一,在隳毁寺庙和神像这一点上就有完全不同的支持和反对声音,所以在太平天国统治下的一些地区的佛教或传统宗教依然盛行,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太平天国在宗教推行的失败。同时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宗教生活方面的一个倾向,一般民众还是以保守的姿态出现在宗教生活领域,对洪天王版的基督教——拜上帝教是一种抵抗的情绪。当然太平天国的失败,“并不违背农民阶级思想反战的脉络和逻辑”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第2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接着李先生写了服饰装束,在写到这方面时,李先生是从太平军的装束写起的,因为在太平天军的装束大体上是由一种散漫、没有章法的状态向规格严整,体现在其官阶及其阶级地位的转变。在期间还描写了人们对于太平军这种现象的看法。在对人们服装的规定方面,“从起正式的官方文书上看,太平天国对群众服装,只有极简单的规定”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第2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近代史读书报告(自动保存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