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调控策略研究[摘要]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本课题重在探索“预设生成资源”和“非预期信息”的调控策略,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生长发展。(一)研究背景近十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教师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不断冲击着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但冷静分析这些现象,有较多的课堂表面上似乎师生互动非常之好,有问,有答,有操作,而就其实质而言,还是没有超越原有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一是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任务。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识性目标,其它的,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正的地位,即使有,各种目标大多未呈整合态。二是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仍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尽管也提出研究学生的任务,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也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地思考学生。三是上课仍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在“还”字上开始下了不少的功夫,力争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综观我们的课堂,已有了不小的改变,我们经常感受到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课堂氛围,感受到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感受到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求知欲越来越强烈。但随着对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有了民主和开放,但一些老师对“活”的课堂出现了“失察”或一定程度的“失控”现象。教师已有的文化知识已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面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少教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或置之不理、按预设方案进行;或对价值判断不分主次、疲于应付;或搪塞了事、无所作为;有的甚至将学生的独特感悟一棒打死,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无从谈起。不过,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也不难看到,由于部分教师对生成资源的高度重视和过分珍视。于是,只要是与众不同的质疑或感悟都大加赞赏,任凭学生天马行空式的感悟和见解泛泛而谈。教师不能敏锐把握教学契机,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不知从哪儿入手深入点化、引导,哪怕是明显偏离了文章主旨和文本价值观的理解也一概叫好,这似乎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标理念的曲解和放任学生自流的表现。究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观念上认识朦胧,还没很好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不知生成为何物。二是面对纷至沓来的生成,教师没有智慧启迪,抑或还没有建构起较系统、科学合理的实践策略,尽管我们并不完全主张什么模式,但规律总是存在的,规律总会给人更多的自由。据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调控策略探究》的研究。(二)研究目的意义1、中国社会已进入21世纪,已进入了一个因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确立而产生深刻社会转型的新时代。新时代需要一代新人,需要新的教育。课
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调控策略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