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山水画意境美之表现.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山水画意境美之表现中国山水有其独特的意境美。这独特的美,古往今来吸引着无数的艺术家乐而不疲地去表现,吸引欣赏者去观赏,这种特殊的美感就是意境,它能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引发人们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对整个人生的体验与感受。一、意境起源山水画中的意境说,可视北宋郭熙、郭思所著的《林泉高致·山水训》为其发端:“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如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万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所云四“可”,就是画家具体感受出来和要求于山水画的画境。在一幅画面上,追求山水的审美观当“可居、可游”。观郭熙的山水画作品《早春图》、《关山春雪图》、《溪山秋霁图卷》等,无不体现出“可居”“可游”的艺术审美境界。中国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气、韵、思、景、笔、墨,同时在“与象”、“与景”境美表现为空灵之美、外象之美和诗意之美三个方面。二、意境之空灵之美中国山水画意境美中所体现的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生命的灵以空为前提,有空灵,就无法产生;反之,有灵,就是死空和顽空。空灵是对立统一的。空灵之美的境界,只有具备相当文化修养的人才可能领会,且只有靠“禅学”中的‘静悟’才能感受。中国山水画寥寥数笔,但却意趣盎然,即以极其简化的线条传达极其丰富的意蕴,使人回味无穷,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清初山水画家笪重光提倡“艺术空白”,希望能于“无画处皆成妙境地”。宋代马远在《寒江独钓图》中只表现茫茫寒江,纵一叶孤舟,渔翁独坐舟之一端,身体如冻结一般,全神贯注着那随着流水飘浮的钓丝。除了周围寥寥几笔微波外,其余皆是空白。从而一种江天空旷、寒意萧瑟的气氛油然而生。与柳宗元诗“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述的意境异曲同工。画面布局具有独特的疏密关系,画中大片的空白,但空白并非虚无,而感到四周江水的宽泛,从而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之美的意境。清代书家邓石如说:“字画疏可以走马,密不通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在山水画中黑白的处理不仅仅是为了衬托画面主体,同时也是对意境美的扩展。三、意境之外象之美外象之美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画外有画”。关于中国画外象的无限性,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概括的:“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当我们欣赏郑板桥的竹与欣赏波洛克的绘画作品时才发现他们之间的不同。看到波洛克的绘画作品第一感觉是一种激荡、烦乱、骚动、令人不安的心情。而欣赏郑板桥的竹,美感并不在第一印象的强烈,我们只是在一片飘摇的竹篁声中,从怒如箭丛的竹影中,感受到郑板桥的孤高、拔俗、愤世,感情是在徐缓渐进的品味中被自然而然诱发出来的。四、意境之诗意之美中国山水画自古有“书画同源”一说,山水画的意

浅谈山水画意境美之表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xc6688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9-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