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1925年到1926、1927年这一段时间,鲁迅的作品主要有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此外还有短篇小说集《彷徨》的后期作品。这四个部分其实是个有机的整体。这些年学术界比较重视《朝花夕拾》和《野草》的研究,而相对忽略了《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其实也会影响对《朝花夕拾》、《野草》的把握。我想我们今天还是应该把这四部著作统一起来看,把它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可能比孤立的研究看出更多的一些东西。一、我们先看《朝花夕拾》。或者可以从《〈朝花夕拾〉小引》里这段话进入这部作品———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这里所说的“纷扰”,包括“东壁……流离……挤出”,都与这一时期在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中和陈西滢们的论战有关。所有外在的“纷扰”———与“当局”、“文人学者”……的生命搏斗,都会转化为内心的“纷扰”,并且会由此焕发出一种生命的欲求:从内心深处的记忆中,寻找生命的“闲静”,以抵御这样的“纷扰”;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我想这应该是鲁迅写《朝花夕拾》的一个最基本的动因。因此,我在读《朝花夕拾》的时候,有一句话,每读一次,都会感到心灵的震撼。这就是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结尾的那一声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鲁迅心灵深处的呼唤,是他在受到外部的种种伤害以后所发出的生命的呼唤:他要回到这个“仁厚黑暗的地母”的怀里,永安他的灵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安魂曲”。许多人在《朝花夕拾》里所感受到的是在鲁迅其他作品中不容易见到的温馨、慈爱,或者像我曾经说过的,是鲁迅心灵最柔和的一面的显示,恐怕都是缘于这样的心理动因。《小引》中谈到文体的杂乱,也很值得注意。人们很容易就发现,鲁迅所特有的“杂文笔法”对他的散文的渗透:在回忆中经常插入对现实中的“名人”、“名教授”、“绅士”、“指导青年”的“前辈”……也就是陈源们的讥讽。这些文字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有着更多的相通。表面看起来,这都是随手拈来,顺便“刺”它一下,很容易被看作是涉笔成趣的闲笔。其实在鲁迅是一点也“闲”不起来的:“闲话”只属于陈源。这些“杂文笔法”是在提醒我们读者:鲁迅整个的思考,《朝花夕拾》里的回忆,始终有一个“他者”的存在:正是这些“绅士”、“名教授”构成了整部作品里的巨大阴影。鲁迅在《朝花夕拾》里所要创造的“世界”是直接与这些“绅士”、“名教授”的世界相抗衡的:不仅是两个外部客观世界的抗衡,更是主观精神、心理的抗衡。。。。。。。
朝花夕拾 16.11.17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