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善文化的历史与今天
重庆市兼善中学罗统碧贺晓霞
一所学校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有了坚实的根基,就会散发出惊人的美丽与芬芳。
“兼善”文化的发源与历史传承
20世纪30年代初的旧中国,正是民不聊生的年代。38岁的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看到了中国的振兴的关键是教育和人才:“今天的中国什么都不缺,只缺乏训练有素的人才。”因此,他要“在远离都市纷扰的乡村建立一所符合时代的中学”,这所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生产的而不是享受的,是平民的而不是特殊的,是前进的而不是保守的,是强有力的而不是懦弱的”。他们能“打破苟安的现局,而创造理想的社会”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作孚先生在重庆北碚创建了“兼善中学”。
“兼善”源于《孟子·尽心上》篇中的句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仅求自身之善,还要以天下为己任。当年,卢先生用“兼善”做校名,旨在激励青少年先要“独善其身”,努力做到品德好、学识好、体魄好,这是一种着眼于实际的谦逊,是基础;进而还要“兼善天下”,造福人民和人类,这是长远的目标,是人行动和奋斗的动力。“兼善”思想可以概括为:“志存高远、完善自我、德才兼备、服务社会”,在学校发展的80年中,它一直被传承下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兼善人始终抱定了自己的理想。
“不说一句虚话,不做一件假事,把一切艰难困苦都放在我们肩上,加速突进去换那未来世界的和平幸福,努力吧,兼善青年,我们的责任何等重大。”从兼善中学第二任校长张博和写的兼善校歌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就已经渗入到了每个兼善人的灵魂深处。
新中国成立后,兼善中学依然保持着培养富有责任感一代青年的传统,学校非常重视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广泛参与精神,学生参与了为本校修建浴室、筑路的工程,到北碚街上清扫大街和体育场,为北碚公园修路等工作。“舍得干,读兼善”成了人们对兼善中学办学特色的评价,也成了兼善人引以为豪的精神,那年代的兼善中学培养出了一大批能够担当责任、服务社会的杰出人才。如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吴恩远,前年,他更是将自己的稿费20万元捐赠学校成立了恩远爱心助学基金。
上世纪80年代是兼善中学的又一个辉煌时期。兼善中学承迎改革的春风,进一步优化关系,活跃了教育过程,形成了“和谐、灵动、质优”的教学特色。
今天的兼善文化
进入21世纪,兼善中学进一步拓展了兼善文化的深刻内涵,其核心内容是“爱国为魂,责任担当,广博为根,成功和谐”,“兼善天下”更是一种团结协作、豁达奉献的团队精神;是一种厚德载物、推己及人的博爱精神;是一种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开放精神;是一种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今天,学校依旧践行着兼善的文化精神:
首先,为了进一步使兼善文化贯彻到学校管理中,学校倡导“兼善”为内核的管理模式。为期半月的新生(师)系列入学教育,使新进兼善师生一开始就烙上深深的兼善印迹,老的兼善人欢迎新成员的加入,把兼善的理想传输给他们,更要传输一种热情和温暖。
在兼善思想指引下,要求管理工作在竞争中,更要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被学校形象地称为“温馨家园”。每个成员都要投入到这个家园的建设中去,16个办公室即16个小家,每个小家都有一个名字,共同组成了兼善这个大家。“兼善之家”这个大家庭以“德泽深厚、谨慎言行……节操高尚、声名远扬”为家规家训,厚重实在;小家之一的“行健厅”名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硬中不乏柔和,他们常常会提醒家庭成员们重视运动,珍惜健康;高一年级的小家“耘耔园”把自己在教育园地辛勤挥洒的身影定格在平凡和雅致上;“瑞盈园”则进一步诠释了淡泊名利与事业锐意进取并不矛盾;高二年级掬起嘉陵江水,牵来九霄之云,用“听涛”和“九云”传递山水灵秀,荡涤心灵的畅快和披波斩棘、舍我其谁的毅然决绝;高三年级驻足芬芳,在“懿学厅”和“馨厅园”里流连忘返;“小雅居”、“文笔轩”、“和谐苑”以及各处室的温馨园体现不同的风格共同的理念。每个月各小家园开展主题竞技活动,迎新年展示、红歌比赛、经典诵读比赛、师能比武、综合评比等,凝聚精气神。兼善人把温馨带进校园,把同事视为家人,让优美的校园环境又增添了一份人情人性。这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超越,这就是兼善文化的力量,它不会策鞭赶着谁前进,而是大家热情相拥,手拉手一起进步,一起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享受共同创造的人际环境。
其次,创建个性化课程,把兼善教育文化融入课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兼善天下奉献群体的品行与能力,学校首先在校本课程中直接地引入了兼善思想的教育。“卢作孚思想与兼善精神”、“孟子·儒雅风范”两门校本课程,设置得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又高于学生生活,通过学生能理解的事例和道理,传达兼善的思想,其开课方式采取开讲座、访先辈、编小报等形式,学生兴趣
内功图说(王祖源).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