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论坛 2011 年第 2 期(总第 182 期)
从成本收益角度论金融危机中政府救市的必要性
吕江林王庆皓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成本收益理论模型来研究政府救市对经济产生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
应,论证金融危机中政府是否应当救市。研究表明,金融危机中政府在进行是否救市的抉择时,应当综
合考虑救市对一国的经济增长、金融机构破产损失、金融中介功能、财政成本、通货膨胀成本和道德风
险等因素的影响,比较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这两者的强弱。如果经济可持续地恢复良好状况、金融机构
破产成本较高且金融中介的有效性比较重要,那么政府就应当救市;相反如果救市难以恢复经济增
长、救市的财政成本过大、通货膨胀压力较大且道德风险成本较高,政府就不应救市。
[关键词]金融危机;政府救市;成本收益;经济增长
[文章编号]1009 - 9190(2011)02 - 0023 - 06 [中图分类号]F833/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硝烟虽然看起来正在逐渐散去,但这次危机所遗留的诸多问题仍在引起学术界的激
烈讨论,其中一个很重要也很具争议性的问题即金融危机中政府究竟是否应当进行救市。这一问题从凯恩斯时
代起就引起颇多的争论,时至今日依然无法形成定论,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一问题的争论变得愈发
激烈。目前看来,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为代表的支持救市者观点略占上风,而且从现实角度上看,在本次国际金
融危机中各国政府也大多采取了积极救市的态度。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首先推出 7 000 亿美元救市计划,中国
的计划是在三年内新增中央投资 万亿元,德国宣布使用 5 000 亿欧元用于救市,法国宣布提供 3 600 亿欧
元用于救市,日本也先后推出了总额达 29 万亿日元的四轮经济刺激计划。但与此同时,全球,包括我国学术界
反对救市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2008 年 9 月,美国 120 名在哈佛、麻省理工、伯克利等名校
任教的经济学家联名致信国会,坚决反对推行救市方案,他们在这封名为“致住宅市场的代表和临时参议院主
席”的信件①中提出:为了防止短期的衰退而让政府来代替市场的作用是非常短视的,并会对经济产生非常不利
的长期效应。很显然,金融危机中政府是否应当救市在理论上尚未得到解决,本文尝试运用成本收益模型,对金
融危机中政府救市的必要性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
面临金融危机的肆虐,政府究竟是否应当出手救市,刺激经济?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外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
的角度进行过探讨。持应当救市观点者如 Bernanke(1983)认为政府救市能增加金融中介的有效性,避免危机通过
金融中介渠道对经济造成冲击。由于在金融危机中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银行难以收集有效信息来区分好与差
的借款人,破产和违约的现象会不断增加,I)变得很高。政府需要通
过干预即救市来降低信用中介成本,只有信用中介成本保持在相对低的水平上,经济复苏才有望实现。Diamond
等(2001)的研究表明,金融危机中市场上普遍会出现流动性不足的现象,并出现“Flight to Quality”(追求安全资
产)的现象。金融市场的恐慌会促使众多银行纷纷在市场上出售资产,导致金融资产的价格迅速
从成本收益角度论金融危机中政府救市的必要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