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家国情怀——读《蜀相》有感 教案.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家国情怀——读《蜀相》有感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重点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诵,品味诗歌包含的思想感情。     2、采用问答和讨论的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诸葛亮创制八阵图后声名更加卓著。“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同时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败,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二、背景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〇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三、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杜甫的诗是唐帝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四、朗诵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

家国情怀——读《蜀相》有感 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hangjinlai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