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精神——纪录片《玄奘大师》观后感“十岁踏入佛门,十三岁正式剃度,二十七岁时为寻求佛法而西行。十九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十九年呕心沥血的翻译,回顾自己的一生,他问心无愧。”当你看见这样一段人生总结时,首先闯入你脑海的会是谁呢?《西游记》在中国而言,无疑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幻小说。而书中唐僧这一人物形象或许远没有他的几个徒弟那么出彩,那么活灵活现。我们甚至会在潜意识里给他贴上“固执、软弱”的标签。但是,历史上却的确真实存在着那么一位高僧。他虽然没有神通广大的“四大护法”,没有沿途骚扰的妖魔鬼怪,但他的经历丝毫不逊色于唐僧,他的一生亦是传奇而又瑰丽的。在我看来,他比唐僧孤独,但比唐僧伟大。他更让人感动,更使人振奋。他就是玄奘。没错,我们是时候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了。在我国佛教史上,玄奘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的一生里不仅翻译了规模庞大的经书,创立了著名的法相宗,还完成了大唐西域记,建造了大雁塔。他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最大利用化,他的每一口呼吸都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玄奘不仅仅是倔犟的求法者,更是伟大的冒险家。无际的黄绸沙漠,狂风肆虐,沙尘乱舞,手牵嬴弱瘦马的玄奘大师逆风而行,这样的画面不能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历经艰辛,在生死一线间反复锤炼后,玄奘终于到达传说中的那烂陀——最富盛名的学术之地。那一刻,“荒无人烟的大漠,冰峰林立的雪山,野兽出没的森林,一切已成往事”。然而,玄奘还想走得更远,看得更多,于是又在印度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游历。而也正是这一系列看似痴狂的行为,铸就了这样一位旷世宗师。玄奘在印度整整停留了十四年。在这十四年里,他从一个留学生到一位首屈一指的佛学大师,并且受到帝王史无前例的尊崇。一个中国人在异国的土地上取得如此成就,堪称空前绝后。可是,在取得极高的佛学造诣后,他毅然选择回到大唐。再次面对长安已是十九年后完全陌生的光景——不再是离开时饥荒的动荡和不安,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十九年的西行结束,玄奘开始了他真正的事业——庞大的佛经翻译工程。精通梵语和汉文的他作为整项翻译工程的主持,白天翻译,晚上为唐太宗写书,每晚不足四小时的睡眠,只为
玄奘的精神——纪录片《玄奘大师》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