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真挚朴素的情感 1、真实的情感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李清照词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恐怕这就是身为女性的李清照所得天独厚的一个条件,也是众多男性词人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主要原因。她将自己体验的感情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前代词作者,多是模仿而写表现女性情感与生活的词作,他们虽以写男女伤离惜别为特长,并有过不少名作,但也有些难免发生隔靴搔痒乃至“伪情”的情况。再者,许多“雌男儿”为应歌笑欢之用,专写妓女娇柔卖弄的情态,其感情往往浅露轻浮,软弱无力,甚至于隐含着一种猥亵的心理。大多数作者在写到女性时无法深入女性内心世界,他们不熟悉女性生活,不了解她们纤细、复杂、敏感的心理,缺乏亲身经验,并常将主观自我加入进去,在写作过程中会在有意无意间著上“男性外衣”,往往流于陈套,终不如女性自我描写之真实贴切。而李清照的词,多发至于本人腑肝之诚,把感性的生命发扬光大了,故多有自然深挚之趣,没有“雌男儿”模仿女性的忸怩作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前代那些“应歌”填词的作家不一样,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这是她的词最显著的特征。她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 2、早期作品的欢快格调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良好的教育,优越的环境,加之李清照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又酷爱读书,博闻强记,思想上受封建礼仪的束缚较少,形成词人深厚的文学修养。我们可见的词中,大约是她少年时代所作的仅有《点绛唇》一首: 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将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一个天真活泼、热情、纵性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词中说一次夏日结伴舟游,姑娘们因为“沉醉忘路”而“误入藕花深处”,这一误,却“误”出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把这两首词中的少女形象一比较,不难看出许多共性,试问这还有何疑问?她──就是少女时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李清照,充溢着青春活力与生活热情。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
李清照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