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印度天文学.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天文学起源很早,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印度很早就创立了自己的阴阳历。例如在《梨俱吠陀》中就有十三月的记载。   《鹧鸪氏梵书》将一年分为春、热、雨、秋、寒、冬六季;还有一种分法是将一年分为冬、夏、雨三季。《爱达罗氏梵书》记载,一年为360日,十二个月,一个月为30日。但实际上,月亮运行一周不足30日,所以有的月份实际不足30日,印度人称为消失一个日期。大约一年要消失五个日期,但习惯上仍称一年360日。   印度古代还有其他多种历日制度,彼此很不一致。在印度历法中还有望终月和朔终月的区别,望终月是从月圆到下一次月圆为一个月;朔终月以日月合朔到下一个合朔为一个月。两种历法并存,前者更为流行。   印度月份的名称以月圆时所在的星宿来命名。对于年的长度则用观察恒星的偕日出来决定。《吠陀支节录—天文篇》已发明用谐调周期来调整年、月、日的关系。一个周期为五年,1830日,62个朔望月。一个周期内置两个闰月。,一年为366日。公元一世纪以前大约一直使用这种粗疏的历法。   为了研究太阳、月亮的运动,印度有二十七宿的划分方法。它是将黄道分成二十七等分,称为“纳沙特拉”,意为“月站”。二十七宿的全部名称最早出现在《鹧鸪氏梵书》。当时以昴宿为第一宿。在史诗《摩诃婆罗多》里则以牛郎星为第一宿。后来又改以白羊座β星为第一宿。这个体系一直沿用到晚近。   印度二十七宿的划分方法是等分的,但各宿的起点并不正好有较亮的星,于是他们就选择该宿范围内最高的一颗星作为联络星,每个宿都以联络星星名命名。印度也有二十八宿的划分方法,增加的一宿位于人马座α和天鹰座α间,名为“阿皮季德”梵文意为“麦粒”宿。   印度上古文献全无年代的记载,要确切地断代是困难的。因此人们往往借助于天象资料研究历史年代。有人将吠陀定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将梵书定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将《吠陀支节录—天文篇》定在梵书之后。但也有人把它们推迟到公元前五世纪前后。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佛教在印度传播很广,佛经中表述的传统宇宙观念,与中国古代的盖天说较为接近。须弥山为天地的正中央。日月环绕须弥山运动而不入地下,日绕行一周为一昼夜。   在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印度天文学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在笈多王朝时期(公元四、五世纪),佛教衰落而印度教兴起,希腊天文学传入印度,天文学开始蓬勃发展,出现了印度著名的天文学家阿耶波多。   他的主要天文著作是《阿耶波提亚》。他的书中也有类似中国古代计算上元积年的方法。他计算了日月五星以及黄白道的升交点和降交点的运动,讨论了日月五星的最迟点及其迟速运动,有推算日月食的方法。   在阿耶波多以后,出现了天文学家伐罗诃密希罗,他的主要著作《五大历数全书汇编》,几乎汇集了当时印度天文学的全部精华,全面介绍了在他以前的各种历法。编入书中的五种历法以《苏利亚历数书》最为著名。在该书中引进了一些新的概念,如太阳、月球的地平视差,远日点的移动,本轮等,并且介绍了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直径推算方法。该书成为印度历法的范本,一直沿用至近代。   不过伐罗诃密希罗时代的《苏利亚历数书》的数据尚不精密,后世曾不断进行修改补充,现存的《苏利亚历数书》中的数据,大约是公元十二世纪修订的。此外,从这些历数书中得

古印度天文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fc1172
  • 文件大小35 KB
  • 时间2019-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