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非遗传承 任重道远.doc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非遗传承任重道远
摘要: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传承主要依靠非遗文化传承。在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化中,徐州梆子戏又独树一帜。它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审美性,内涵丰富、雅俗共赏、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戏曲艺术宝库中难得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他们。
关键字:徐州梆子戏;生存状况;传承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传承主要依靠非遗文化传承。在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化中,徐州梆子戏又独树一帜。他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审美性,内涵丰富、雅俗共赏、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戏曲艺术宝库中难得的宝贵财富。
作为当代大学生,为了更好地宣传保护非遗文化,我们就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徐州梆子戏进行了专题研究。我们深入群众,了解了普通民众对徐州梆子戏的认知;走访了部分民间戏曲艺术家,观看了他们的表演;与剧团负责人进行了访谈,讨论了徐州梆子戏的发展前景。总的来说,我们是对徐州梆子戏的挖掘、保护、整理工作展开了深入的调查讨论。
一、梆子戏艺术特色及历史溯源

徐州梆子戏,因以枣木为击节乐器,曲调的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徐州梆子来指挥而得名,当地群众又称为“大戏”。已流行于江苏北部三、四百年,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江苏省代表性剧种之一。徐州梆子戏的表演在继承中国古代戏曲载歌载舞传统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仪式规律和整套完整的文学、音乐、舞蹈与技艺融于一体。其表演以虚拟为主,虚实结合,强调感情真实,节奏强烈,程式上规范严谨,技巧性高,具有淳厚、朴素、明朗的地域特色;多采用“文戏武唱”,用大段唱腔来塑造人物,把剧情推向高潮,生、旦、净、丑分工更为精细,什么样的嗓音决定什么行当,特别是黑、红脸唱腔慷慨激越、高亢健壮、真假声结合,具有激昂、淳厚、高亢、刚烈的艺术特色。

徐州梆子起源很早,《徐州府志》及丰县、沛县、铜山县、睢宁县、邳县县志以及许多家谱中均有陕西、山西人在明朝以后大批迁居徐州一带的记载。徐州梆子则是通过当时官员迁调、商贸流通、义军转战、灾民流奔等渠道,将传入江苏北部徐州的陕西、山西梆子与苏北民歌小调、杂耍曲艺、说唱艺术以及方言俚语、风俗民情相结合,再经过几代徐州梆子戏艺人潜心打磨,形成了在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剧种。
二、梆子戏的现实状况

按照艺人的传承谱系辈分上进行推算,丰县的蒋花架子(1745-1828)为徐州梆子戏有史可考的创始人之一。蒋花架子祖籍山西洪洞,祖上徙丰后于丰县蒋单楼落户。蒋花架子一生学戏、演戏、教戏,对梆子戏唱腔音乐的发展倾尽全力。年高后自备衣箱建戏班,逐渐形成做功优美、唱腔丰富、程式规范的蒋派。
除了蒋派,江苏梆子还形成了殷派、戴派、贾派等。殷凤哲(1845-1935),原籍山东巨野,咸丰年逃难来沛县卞庄村,14岁学戏成名。咸丰十年在庙道口一连办三期科班,共200弟子,擅演花脸,演、唱皆佳。其子殷其昌青出于蓝胜于蓝,众称“花脸王”,殷氏父子及200弟子逐渐形成了殷派。戴金山(1872-1936)铜山黄庥人

非遗传承 任重道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qpkhvg37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0-2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