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晋:今天的银行从业者懒惰了
人物简介
程海晋,中国银行业元老程慕灏曾孙。1971年生于山西,17岁考入山西大学,1991年赴美留学,获康奈尔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在多家跨国银行和通用电气等国际企业从事融资、并购、重组业务,现定居北京,从事企业咨询行业。
“我曾祖父程慕灏先生1913年进入上海的中国银行(下文称中银),从练习生(学徒)做到上海中银副经理(副行长)。他的为人处世对我影响很大。”在北京崇文门一间咖啡店的角落里,程海晋面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背后是噪杂的人声,他平缓的叙述让时间穿越回整整100年前,那是中国金融业和第一代银行家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
中国银行业曾有好传统
在程海晋看来,中国的银行业曾有很好的传统,这是由包括他的曾祖父程慕灏在内的老一代银行家开启的。
程慕灏生于1898年,是浙江桐乡人。他家境并不富裕,十五六岁时经人引荐,来到十里洋场上海,在上海中银当了练习生。中银前身是大清银行,始建于1908年,1912年改组为中银。当时,上海是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金融中心。程慕灏从包银元做起,学点钞、打算盘、译电报,慢慢升到初级文员。那时练习生都要掌握听银元辨真伪的基本功,他每天清早起床守着一只水缸,逐个用银元敲击边沿,声音清脆铿锵就是真的,假的则声音闷哑。寒冬腊月,他练得双手生满冻疮。为了随叫随到,他还养成了站着吃早饭的习惯。对于这种训练方式,程慕灏认为有其合理的地方:虽然很苦,但可去尽娇骄二气,学会谦虚地、全力地为客人服务。
程慕灏27岁时,被破格提拔为副经理,当时的经理是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之父贝祖贻。当年,中银在上海外滩盖大楼,英资银行汇丰不许其高度超过自己的大楼,这让程慕灏憋了一口气。若干年后,他已到香港中银工作,筹建大楼时又遇到汇丰也在盖楼。程慕灏一个电话打给远在美国的贝聿铭,请他设计新的香港中银大厦。如今,这座大厦仍然是香港的地标建筑。
当年的中银流行一句话,要发财不要来中银。意思是说,到中银是学本事、做事业,不是搞投机的。但对员工,中银也给予多方面照顾。当年,程慕灏很赏识一位下属,便鼓励他到美国读商学院,由公司资助。这位员工毕业后又回到中银供职,多年后仍对程慕灏充满感激。程海晋说:“当年的中银有强大凝聚力,公司和员工间有着家人一般的感情。我祖母有位好朋友,其父亲是中银员工,抗战时期遭日军杀害,他的后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费用都由中银承担。”
民国时期,银行间竞争激烈,互相抢客户、抢人才。中银靠“人情味”,让员工保持了很高的忠诚度。程慕灏本人就在中银干了一辈子,86岁退休后还担任集团顾问、总行常务董事等职,直至1991年以93岁高龄去世。
中外经验都值得借鉴
解放后,程海晋的祖父辈都留在大陆。1991年,程海晋赴美留学,到缅因州一所大学学习会计专业,后来读了工商管理硕士。他曾在会计师事务所、医药行业工作,随后进入融资、并购、重组领域。他经历了美国3次经济衰退,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每次危机都与融资等领域的问题有关。“我没在某个金融机构或者企业待特别长时间,但在多个行业领域浸润过。这让我能更加全面地看待中国金融业的问题,以及民国初期中国金融业传统的借鉴意义。”
在程海晋看来,民国初期上海银行业之间的竞争是相当市场化的,政府管得很少。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银
程海晋:今天的银行从业者懒惰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