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之争.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摘要:概述“心主神明”、“脑主神明”与“心脑共主神明”三派的学术观点和论据,并对中医学的传统观点“心主神明”和近代张锡纯首倡的“心脑共主神明”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脑主神明”的观点更符合临床实践,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之争由来已久,目前渐成三个学派,现分述如下。 1 “心主神明”派自《黄帝内经》阐述“心主神明”以来,该理论为历代多数医家所遵从,贯彻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现于理、法、方、药诸方面,“心主神明”成为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当代医家多继承和遵循该理论,印会河和邓铁涛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一书,明确指出“心主神明”是心脏的重要功能,由于该书是作为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的教材出版发行,其影响很大并有很高的权威[1]。邓铁涛教授在其《邓铁涛医集》中进一步指出“心脏不仅有血泵的机械作用,它一定还有能作用于大脑的分泌物”,以证“心主神明”之说[2]。其后又有诸多学者附和,刘氏认为神明应包括个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和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总属于心,而分属五脏。“心主神明”的确立,其物质基础是心所主之血气,“心主神明”理论充分体现中医学理论整体观念的特色[3]。钟氏认为:从五行学说来看,心神与其他四脏神是平等地位,称之“心一”,另有一个协调控制诸脏之中枢,称之“心二”,“心主神明”是通过“心二”对五脏系统的调控作用而实现的。《内经》所说:“头者,精明之腑”,言头非言脑,而头非脑也,乃指头面诸窍而言。李时珍论辛荑时突起一句“脑为元神之腑”,其“元神”相当于“一部之神”,即“鼻神”也,纵观《本草纲目》,仍主张“心主神明”。“脑主神明”是因近代神经解剖学的传入而起。因此,“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是源于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脑主神明”只是源于西医学的一种观点[4]。迟氏认为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是血,若心病无力行血,脑失血养,其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病症,轻则眩晕、乏力、健忘和失眠,重则昏迷。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是维持大脑功能正常发挥的先决条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脑氧耗量占整个机体?20%,葡萄糖耗量占全身总耗量的?17%,若脑缺血缺氧,即可发生精神紊乱,甚至于丧失意识,由此可证“心主神明”[5]。刘氏指出“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之理论,均以《内经》有关论述为理论依据,在复习《内经》有关论述之后可以看出,把脑直指为思维活动场所在《内经》是缺乏有力证据的。《医林改错》肯定“脑主神明”同时否定“心主神明”的理论,但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在解剖学基础上写成的,用解剖学的观点来研究中医藏象学说,难以令人信服,反使中医理论面目全非,所以仍应坚持“心主神明”的观点[6]。 2 “脑主神明”派“脑主神明”的理论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支持,朱氏以为中医学历史上将脑的生理与病理统属于心不妥,应将脑独立为脏,脑主藏神,为身之统帅,与之位相配,开窍于耳,其华在发[7]。程氏引经据典,参古验今,归纳出脑的生理特点为:中清之脏,纯阳之脏,喜静恶扰;具有主精神思维、感觉、运动、记忆和情志的功能[8]。周氏复习相关文献后也指出,脑为中清之脏,宁静之器,内持为贵,在人的生命中占中心地位[9]。李氏指出,虽然“心主神明”学说在历史上占主导地位,但亦不断受到质疑,从历代有关脑的解剖的相关文献看出,有许多关于“脑主神明”的描述。可见“脑主神明”的理论是有依据的[10]。段

“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之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arry201208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