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反转新闻”现象探讨.docx摘要2015年反转新闻频频出现,新闻媒体忽略把关,受众对当事人具有标签式的刻板印象,盲目发表态度,导致舆论一边倒。随着事件真相浮出水面,新闻剧情发生逆转,舆论的态度和立场也发生转变。本文从传播学视域下以中国老太日本碰瓷事件为例,从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与把关、网民标签式的刻板印象和当事人等三个方面入手,对反转新闻的主体进行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探究舆论反转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进而反思,对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十分重要。关键词反转新闻;把关;刻板印象反转新闻是新媒体环境下出现在舆论空间的一种新现象。事件发生后,舆论将矛头指向某方,随着事件剧情的转变,舆论的态度也随之发生改变。在反转新闻中,媒体和大众往往急于表态,忽略了真相。一、反转新闻主体分析对反转新闻现象主体进行分析,即对反转新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一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把关与框架第一,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最早提出该思想。麦库姆斯和肖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中,定义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表明人们关注的问题与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相吻合。[1]在中国老太日本碰瓷事件中,媒体的议程设置是引发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此事件正值十一黄金周和日本旅游热时期发布,极能触动大众的神经。新闻媒体抓住这个时机,未经多方核实事件的真实性就进行报道转发,引发网民热议,纷纷指责中国老太。第二,把关。把关是对信息的筛选、过滤与加工,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最早提出把关一词。[1]媒体新闻从业者承担着把关的责任,如果媒体对缺乏真实性的新闻事件把关不严格,就会将报道扩散出去,进而成为舆论的热点议题,会导致媒体公信力的缺失。凤凰卫视在报道中国老太日本碰瓷事件时把关不严格,未严谨地核实信息,仅听信京都官员的片面之词就进行了报道。第三,新闻框架。框架理论是美国学者戈夫曼提出的,后来框架理论被应用到新闻学范畴,形成新闻框架,即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的对新闻事件有意义的阐释。[2]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媒体使用中国老人碰瓷等具有感情色彩的词汇,构建了报道框架,而之前媒体的报道使人们对中国老人形成刻板成见,致使人们带着偏见看待事件。二普通网民标签式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提出的,指对某类人或事物产生较为固有的、不明确的看法。刻板印象与媒体的报道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舆论发生转向的前提和重要影响因素。例如,媒体在报道中国老太日本碰瓷事件之前,对于碰瓷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无形之中给老头以及老太群体贴上了标签,甚至还引发了扶不扶的热议风潮。中国老太在日本碰瓷更触发了人们敏感的神经,人们原有的刻板印象使舆论一股脑倒向对老太的批判谴责。这种判断有种先入为主的成分,刻板印象会使网民在面对是非判断时缺少理性。三当事人当事人在影响舆论反转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般将反转新闻当事人的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当事人虚构编造事实,为博得关注或达到某种目的,另一种是当事人不知情,未能站出来说话澄清事实,助长了舆论的气焰。中国老太日本碰瓷事件的当事人属于后者。二、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对策探究一自媒体的特点首先,在自媒体时代,每个公民记者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日本老太碰瓷事件最初也是由网友发布在微博上的。但由于缺乏媒介素养和专业素养,一些公民记者和网络意见领袖对新闻的真实性判断不足,对发布内容
传播学视域下“反转新闻”现象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