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与中医护理的整体观、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符合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应用前景广泛。
关键词:社区护理;中医护理
社区护理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工作者向社区人群提供的涉及医疗、预防、康复保健过程的护理保健和健康指导等卫生服务工作[1]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念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2]。其强调的整体观、辩证施护和“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的观念,与社区“预防为主”的健康需求相一致。社区中医护理就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医护理程序的一种工作模式。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主要应用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社会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整体观念贯穿到整个医疗和护理的各个环节上[3]。护理工作要遵循“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针对病人不同的年龄、体质、发病季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护士在观察病情时,从整体观念出发,
“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即在观察病情时,通过病人外在变化来了解其内在的情况。如通过病人的表情、语言、生活起居、精神情志、心理个性,局部的病变,舌苔、脉象的改变,可以了解病人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
2、饮食调护
中医把"饮食不节"和"五味偏嗜、饮食宜忌"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是指食物除营养机体外,亦具有温热寒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别,中医饮食护理强调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食,因人、因时、因地、因病证的性质以及饮食禁忌选择相宜之食品,这样才能调节人体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起到医疗保健的作用。若饮食不分寒温,则可能会加重病情[4] 。在社区护理中。我们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性别、民族和地区的人群,饮食需求和习惯各不同,所以,根据病情,适当照顾其饮食习惯,将药疗、食疗有机结合,将食物中的“四气、五味”充分用来益气养生,才符合中医辨证观。
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简、便、廉、验是中医护理技术的总体特色。它来源于民间,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简便易行、直观安全、收费低廉、创伤小、见效快,极大地迎合了患者的需求,体现了以“安全、高效、低耗、创新、发展”为一体的护理管理模式[5] 。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等,通过对人体体表的刺激进行整体调节,具有疏通经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深受社区居民的喜爱。
4、中医的养生保健
祖国医学认为,人们要顺应四时天地阴阳的变化,调摄生活起居,方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此外,中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独特的体育锻炼方法,中医称之为导引,导引就是“导气令和,引体而柔”,进行有意识的呼吸运动和肢体活动是导引健身的主要内容[6] 。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都是导引术,在配合呼吸运动的同时也进行肢体运动,通过身心并练、内外兼修,可调节气血,促进脏腑功能,达到延年益寿、防治疾病的效果。
5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