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爱心教育的研究(转)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1世纪的今天,在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小学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小学生品德发展与社会多元化影响的不平衡,急需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如何开展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可接受的,有实效的爱心教育?我校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时,必须根据“爱心教育”的要求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我们通过“树立榜样,感知爱;创设情境,体会爱;内化升华,实践爱”的步骤,使学生经历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转变,真正体现了教育的实效性,达到了知与行的统一。
为了建立较科学的爱心教育体系,我们从爱心教育实践出发,按性质特点分出诸多具体类别,对爱心教育的途径进行了分类:
实施爱心教育的环节主要包括:电影教育让学生感知“爱”、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爱”、实践活动让学生表现“爱”。
“爱”
利用影视资源创设的教育情境以正面的形象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我们利用每周的电影课,结合爱心主题教育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最感人的爱心教育电影,抓住“导看前、导看中、导看后”的电影课实施环节,通过“感动—体验—内悟—升华”的教育过程,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心品质。经过不断的探索我们总结出了“影视赏析——活动探究”;“影视预览——自主实践”;“影视想象——感悟内化”;“影视导行——实践体验”等多种电影课教育模式。
“爱”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自我教育的组织,是开展“爱心”教育的特殊的形式。根据小学生“爱心”教育目标,少先队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角色扮演、岗位实践、情境判断,引导队员去寻找身边“爱”的榜样,体会该如何爱父母、爱朋友、爱他人、爱家乡进而升华到爱祖国,认识到爱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珍贵遗产,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动力。
“爱”
行动是体验的源泉,“活动践行”重点在引发学生的行为意向,强化学生的行为体验。爱心教育的“践行”要从弱小事物的关爱做起,使关爱行为成为儿童内心的需要,逐步形成对周围人和事的关爱之情,造就一颗善良、博爱之心。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爱心教育目标,我校创造性地开展“感恩父母、关爱伙伴、实践社会”的一系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实践爱。
为了保证爱心教育的有效落实,我们通过制定爱心教育实施方案,形成爱心教育系列,分层落实爱心教育系统进行推进。
制定学校爱心教育实施方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制定出学校分年级的具体的爱心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指标。
(2)确定学校爱心教育管理体制、组织领导体制。
(3)进一步规划学校、社会、家庭及网络阵地的建设。协调和沟通爱心教育的各个方面工作。
(4)分工合作,明确职责。既有集体研究,又有每个成员相对的独立性。
接受小学教育的学生有五年的年龄差异,因而,我们在进行爱心教育时,必须根据不同的爱心教育目标及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层面的接受能力,选用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施教方式。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拓展了爱心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爱心教育的研究.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