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壮山河的抗日传奇一我国传统戏曲的创作观,强调“无奇不传”。它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的一种重要的价值追求。戏剧大师李渔说得好:“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绣口者也。”①他还说:“新,即奇之别名也。”②拿今天的话来说,优秀的戏剧创作一定要在题材内容和主题提炼上求新求异,力戒抄袭模仿和千篇一律,只有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现代广播剧是一种大众艺术,它既是思想宣传的利器,又是大众娱乐的载体,自然不能例外。大型广播剧《铁槟榔》传的是什么奇人奇事呢?曰:和尚抗日杀敌之英雄故事也! 这就奇了!和尚乃六根清净,代佛传灯,以杀生为戒的出家人,他们会拿起刀枪,与敌人拼杀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当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南岳衡山的和尚道士们曾自愿组建抗日团体――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并派出两个工作团分赴衡阳、衡山、湘潭等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老百姓称他们为“和尚抗日兵”。周恩来曾为祝圣寺爱国名僧暮笳题词:“上马杀贼,下马学佛。”③讲的就是这件事。据史籍载:由上封寺受戒的碧吾和尚率领的一支游击队,活跃在衡山、湘潭一带,他们从敌伪手中夺取枪支,发展到100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寇,后接受中共地下党的领导,由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收编。广播剧《铁槟榔》就是取材于这支和尚抗日队伍的英雄传奇故事,其中主要人物游击队长马阳德的原型就是碧吾和尚。当然,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是在丰富的生活素材的基础上经过集中概括而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是历史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的艺术品。因此,它传的是有史可稽的奇人奇事,而又比历史上的和尚抗日故事更为可歌可泣,生动感人。这个广播剧分上、下两集,将历史真实和民间传说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讲述了湘潭龙岩寺的方丈及其三位弟子在国难当头之际,奋起组建“铁槟榔僧侣抗日救亡队”,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湘中抗日武装,大显神通,屡次痛击侵潭日寇的故事。上集着重描述他们如何用办法事做掩护,敢于“从虎嘴里掏食”,从汉奸、土豪家中智取枪支,武装自己,逐渐发展壮大;然后又巧战饶笋山,奇护达摩石,横夺潭衡路,打得日寇龟田部变成了“龟孙子”。下集更精彩,主要讲述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北返经过湘潭时,他们又怎样运筹帷幄,一方面利用地方风俗,大办“槟榔节”,请方丈下山,与假惺惺信奉佛法的龟田队长谈佛论经,稳住日军指挥部;另方面在上方桥用鸭子摆设迷魂阵,使用调兵计,让围剿南下支队的日军上当扑空。南下支队趁机端掉江边炮楼,百筏齐发。在三小时内胜利渡过湘江。作品正是通过这些极富传奇色彩的战斗故事,以曲折复杂、高潮迭起的情节和生动、逼真的细节,相当成功地刻画了舍生取义的爱国高僧方丈及其弟子特别是队长碧吾忠诚、果敢、豪强而又足智多谋的性格形象。二鲜明的爱国主义主旋律和浓郁的地域文化――湖湘文化特色,是这部作品的最大亮点。它渗透在作品的整个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体中。广播剧名为《铁槟榔》,就耐人寻味,传递出多重信息,而又具有画龙点睛的意义。这个和尚抗日的故事发生在湘潭。爱嚼槟榔是湘潭人民一种流传久远的习俗,当地制作的槟榔闻名全国。湘潭人自豪地说:嚼槟榔能提神醒脑,还能嚼出文化,嚼出血性和豪气!在某种意义上,槟榔是这座现代名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一种象征物。作品抓住这一点,在艺术构思中做足了
气壮山河的抗日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