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气壮山河的演说.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气壮山河的演说
杨伟华 丛 妍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是司马迁的史学巨著《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在发动起义前的一段简短却气壮山河的演说
杨伟华 丛 妍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是司马迁的史学巨著《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在发动起义前的一段简短却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战前动员演说。它极大地激发了900多名谪戍渔阳的闾左的壮志豪情,成功地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并引领着起义军以风卷残云之势攻城掠地、势如破竹,极大地撼动了残暴的秦王朝,为推翻秦王朝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堪称演讲史上言简意赅的典范之作。仔细品味,它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敬以尊称,激发豪情。

陈涉演说的对象是被征发戍边的900多名“闾左”。“闾左”是何等身份的人?秦代及西汉的文献都没有留下具体的定义。历代的学者对此解释也等等不一:一说认为,“闾左”是六国人民被迁徙后强制分配给军功贵族的一种封建依附农民,他们被限制在固定的地区(闾里之左),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其地位接近于刑徒和奴婢,因此不能跻身于平民之列。一说认为,“闾左”是平民、穷人。先秦到秦代,贵族和有钱人往往住在闾右,而穷人和平民则住在闾左,因此常用间左代指平民和穷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是,不论何种解释,“闾左”指没有身份、地位,备受凌辱、欺压的下层穷苦人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对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欺凌,没有尊严、没有地位的“闾左”,陈涉却尊之以“公”。虽只一个字,却给这900多名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人民足够的尊重和肯定,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而“壮士”这一称呼的使用,更是极大地激发了这些谪戍之人被压抑已久的雄心壮志,唤醒了他们“大丈夫成大业于天地间”的壮士气概。

第二,正反对比,剖析利害。

陈涉的这段演说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抓住了关乎戍卒生死的关键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设身处地地为戍卒们剖析他们的前途命运,促使他们深思慎选。演说一开始先指出戍卒们“皆已失期”,按照秦朝的律法,“失期当斩”,误了期限,就当处死。然后,进一步以退为进深入剖析“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能侥幸免于被斩头的刑罚,到了渔阳戍边也难逃“戍死者固十六七”的厄运。在一进一退中,把戍卒们置于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死地”。继而又话锋一转,为戍卒们指明了一条“生路”――“举大名”既能求得生存,又能成就功业,让戍卒们在绝望中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死灰般的心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他们自然会义无返顾地选择起义的道路。

第三,直抒胸臆,坚定信念。

整段演说最慷慨激昂、激荡人心的是陈涉最后的两句表白:“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

气壮山河的演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十二贾氏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2-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