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节 《孟子》的散文艺术一、《孟子》的总体特征从形式上看,《孟子》的文章是由《论语》的语录体发展起来的,但其中多数章节已形成篇幅较长的对话。其说理之畅达,章法之巧妙,都大大超过了《论语》;加上其充沛的气势与生动的文采,形成了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在先秦散文中,《孟子》的艺术成就仅次于《庄子》,而为后世所称道。二、浓厚的论辩色彩高超的论辩艺术如《公孙丑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是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中更多的还是那些论辩性的对话,它们更能表现孟子的论辩技巧。在论辩中,孟子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一次,齐宣王向他问起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不愿意谈,他就巧妙地把话题引到王道仁政上来。他先提起齐宣王不忍以牛衅钟的一件小事,称赞他有仁心,引起他的好感。进而又批评他虽有仁心却不行仁政,是“不为”,而非“不能”;然后又揭穿他“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并指出,以武力征服天下,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后必有灾,只有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终于引起齐宣王对仁政的兴趣。孟子还常常采用迂回战术他为了批评齐宣王未能治理好国家,就先问他:“大王的臣下有人把妻子托付给朋友,自己到楚国去,朋友却让他的妻子挨饿受冻,该怎样对待这个朋友?”回答说:“抛弃他。”又问:“法官不能审理好案件,怎样处理他?”回答说:“罢免他。”孟子突然把话题转向治国,问道:“国家没治理好,该怎么办?”齐宣王无法回答,只好“顾左右而言他”。有时,孟子先通过设问,使对方在回答中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在同农家学派的陈相辩论时,他针对其老师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观点,层层追问对方。由于抓住了对方的理论破绽,有破有立,文章具有锐不可当的逻辑力量。三、充沛的感情强劲的气势“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这种宏大的理想为他的作品增添了豪迈的气概、奔放的激情。弟子公都子问他:“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他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接着便从历史的角度,回顾禹、周公、孟子的业绩,列举现实中“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现象。
孟子的散文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