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用水》教学设计摘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发挥学生在自主、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是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与交流。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节约用水”一课中,我努力营建一种多层次、立体型生活化的课堂空间,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历出发,关注学生的内在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一种数学文化,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学会理性的、有创意的生活。在“节约用水”教学中,我尝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自觉关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和谐有效的互动,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时时处处用事实来说话。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后,对“节约用水”认识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浪费水就是浪费钱”这一表层认识上,而能从珍惜“世界水资源”的角度去衡量自己的行为,认识身边的现象,把“节约用水”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关键词:数据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节约意识教材说明综合应用“节约用水”是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量的计量、简单统计及比例等知识设计编排的。旨在通过测量等操作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科学的认识日常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问题。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积累节约用水的方法,加强环保意识。学情分析在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有关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前调查任务的布置,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判与应用的顺序展开教与学。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统计活动对于人们在生活中作出决策的作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呈现方式的日趋多样化,为后续学习数据收集的两种方式,数据的表示方式和选择等内容做好铺垫。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但是受年龄特征影响,他们知识迁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总结的能力相对较差,对于知识的表述不是很全面、规范、准确。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验了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有哪些,巩固了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和识别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分析和思考。通过本章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更要体现实践性、可操作性,增强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主动意识。、整理等过程,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获取数据途径的选择,感受收集数据的必要性。,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等,体验统计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节约用水意识;通过调查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水龙头滴水速度的测算及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教学难点:运用所测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教学准备1、调查目前水资源现状,有条件的同学上网了解知识。2、观察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用图片或文字呈现出来。3、
《节约用水》教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