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礼的哲学诠释.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礼的哲学诠释彭林【专题名称】中国哲学【专题号】B5【复印期号】2008年07期【原文出处】《哲学门》(京)2008年第16辑期第23〜36页【作者简介】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内容提要】春秋、战国之交,儒家经典出现哲学化的趋势,《易传》对于《易经》的诠释肇其端,继之而起的,则是《礼记》对于《仪礼》的说解。《礼记》对于原本只有礼法的《仪礼》做了全新的哲学诠释,使礼学成为具有普世价值的理论。《周礼》在此道路上走得更远,构建起了以阴阳五行为间架的建国模式。【关键词】礼/阴阳/五行/天道/《礼记》《仪礼》、《礼记》、《周礼》是礼学的核心典籍。毫无疑问,《三礼》的内容有彼此呼应和契合的部分。本文想提出一个有趣的话题:这三部著作之间,是否存在不相一致的地方?如果存在,它说明什么?一以阴阳说礼《仪礼》是礼的本经,相传为孔子手定,在《三礼》中出现的年代最早;《礼记》是七十子后学之作,或说是汉儒作品,不管取何种说法,《礼记》的年代晚于《仪礼》,学者并无分歧。《仪礼》与《礼记》是“经”和“记”的关系,从性质上来说,前者记载礼法,后者述说礼义,后者是用来诠释和阐发前者的,两者的精神应该始终一贯。那么,后者是否忠实于前者?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比较两者的文本来讨论。《仪礼》十七篇,记载冠、婚、丧、祭等礼的仪轨。《礼记》四十九篇则多为讨论礼义。《礼记》不少篇的主题比较散漫,并不与《仪礼》直接对应,如〈曲礼〉、〈檀弓〉、〈郊特牲〉、〈玉藻〉等等,直接与《仪礼》对接的,只有《礼记》的最后七篇。《仪礼》有〈士冠礼〉、〈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聘礼〉、〈丧服〉等七篇;《礼记》则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七篇。此外,《礼记》的〈郊特牲〉、〈祭统〉、〈礼器〉等篇中也夹杂有论述礼义的文字,它们的性质是一致的。《仪礼》十七篇,除〈士相见礼〉、〈大射〉、〈少牢馈食礼〉、〈有司彻〉四篇之外,英余各篇的正文之末都有“记”。贾疏说:“凡言记者,皆是记经不备,兼记经外远古之言。”可见这一类“记”的性质,是当年传经吋的补充与说明。《礼记》与之相关的七篇,则是七十子对礼作的说解,年代要晚于《仪礼》的记。这两种记,有哪些不同?将两者比较即可发现,它们最大的不同,是《仪礼》详于记述,没有哲学意味;《礼记》则相反,处处着眼于哲学诠释,使用得最多的哲学范畴首推阴阳。下面略举数例:《仪礼・士昏礼•记》所记,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等礼节的规范用语,如:昏辞曰:“吾子有惠,贝兄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使某也请纳釆。”对曰:“某之子蠢愚,又弗能教。吾子命Z,某不敢辞。”致命,曰:“敢纳采。”问名,曰:“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对曰:“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纳吉,曰:“吾子有祝命,某加诸卜,占曰'吉'。使某也敢告。”对曰:“某Z子不教,唯恐弗堪。子有吉,我与在。某不敢辞。”纳征,曰:“吾子有嘉命,呪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俪皮束帛,使某也请纳征。”致命,曰:“某敢纳征。”对曰:“吾子顺先典,腹某重礼,某不敢辞,敢不承命?”请期,曰:“吾子有赐命,某既申受命矣。惟是三族Z不虞,使某也请吉日。”对曰:“某既前受命矣,唯命是听。”曰:“某命某听命于吾子。”对曰:“某固唯命是听。”使者曰

礼的哲学诠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72 KB
  • 时间2019-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