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反对以奥运周期规划中国篮球选帅先看风格
2013年02月26日06:50 东方早报我有话说(229人参与)
在2009年末,姚明成为上海男篮老板之后,所有人都在关注他是否能够为联赛带来改变。在2010年,姚明首次作为球队老板,接受了参加了央视二套《对话》节目的录制。在采访中,姚明自信满满地表示要把NBA[微博]先进的理念带到CBA[微博]:“我们目前有不少秘密武器,比如技术方面的,包括战术的分工,这些都是从NBA那边学到的,整个团队形成一个很好的默契。”但3年过去了,姚明的努力似乎没有收到很大的成效,在外界看来,上海队更需要的是CBA化。对此姚明表示方向没变,只是手段换了,“这个过程我们要适应,没放弃当初的意向,只是改变了一些手段而已。我们最终目标还是希望通过一些手段可以更好地执行,为这个联赛发展做出贡献。哪怕我是一杯滚烫的开水,但是被倒入一桶冰水,也会变成凉水的。”
关于外援
这个赛事是为了球迷朋友的文化生活而举办的。维持这个比赛的质量当然需要高水平外援的加入,从而引得关注,需要赞助商的投入去维持这个联赛。从这一点上看,我认为外援政策哪怕比现在再开放一点都没有问题。我们烧钱买球员,烧的钱多不代表球员的水平一定就达到要求。我们看到很多外援在CBA不适应,回NBA又能打上球,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所以说球员的水平并不是跟价格直接划等号的。
我愿意花耐心和时间去把上海男篮做成百年老店,但作为一个投资人,每年2000多万的投入我确实很焦虑,这不是2000块。我是中国篮球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感觉这是我应该尽的一份责任。当然我希望我的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可以为中国篮球的将来做一些事。谁都是烧的真金白银,每一个CBA的参与者,他们都是用的自己的真金白银。没有人可以要求他们去做更多的事情。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些是企业的钱,不是老板自己的钱。
关于中国男篮
中国篮球最吃亏的地方就是不能摆脱四年周期,一个运动员的成长大大超过四年周期。当你老以四年周期为目标,就不能去选择长期的发展。可只有长期的发展,回报才是最丰厚的。我反对以四年周期去决定中国篮球的步伐。篮球不应该受到哪个运动会、运动比赛周期的限制。当然这是不太现实的,但如果我们仅仅是按照这个周期去布置训练和发展计划的话,是没办法发展好这个运动的,我们到底是喜欢这个比赛,还是喜欢这个运动。
从休斯敦回到上海之后,姚明没有来得及多做休整,就赶到广州参加CBA全明星赛。在广州的两天,姚明参加CBA投资人会议,参与联赛的讨论,还观看了全明星的星锐赛,这是他第一次作为观众来到全明星的现场。在做客一家网站的聊天室时,姚明就联赛、俱乐部的发展以及中国男篮的选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水平和价格不能画等号
全明星周末,姚明自己到现场去看了星锐赛,他说这个比赛让大家可以看到联赛未来的力量和一些新鲜的面孔,但是也面临着尴尬,“很多人(在联赛中)上场时间太少了。像大家熟悉的高尚[微博]、李慕豪[微博]等,虽然大家都很熟悉他们,但却很少能在球场上看到他们。”其中的原因,姚明认为是多方面的,一是为了球队成绩,主教练在关键的比赛中不太会给新人更多时间,而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外援过多的出场时间压缩了新人的出场机会,“我们的外援都是空降的,我们不太可能看到一名新人慢慢地成长为巨星的过程。这在目前中国联赛这环境下,是不太可能的。”
毫无疑问,CBA很多球队对外援的依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姚明认为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联赛的目的,“这个赛事是为了球迷朋友的文化生活而举办的。维持这个比赛的质量当然需要高水平外援的加入,从而引得关注,需要赞助商的投入去维持这个联赛。从这一点上看,我认为外援政策哪怕比现在再开放一点都没有问题。但看看NBA,NBA并不是因为他们钱多,也不是因为这个篮球联赛的;而是层层的选拔、激励、包括淘汰,最后形成这样一个高水平联赛。我们现在相对来说,属于照抄的环节,但是很多环节与我们国内不是很匹配的。如果单单追求比赛质量的话,就是烧钱。你可以说我们请高水平外援,但是能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培养。如果要是纯烧钱的话,那我们CBA的竞争对手直接就变成NBA了。这样我们很容易就被比下去了,会输掉好几条街。C
BA要有所发展的话,应该和NBA做出差异化。要寻找归属感,地域性的归属感。上海的球队要在上海有归属感,北京的球队要在北京有归属感,山东的球队在山东有归属感,依此类推。”
对外援的普遍依赖也造成很多球队在外援身上不断烧钱,姚明认为烧在外援身上的钱多,并不能说明这个外援的水平就有多高,“联赛的工资没有和联赛的收入直接挂钩。从商业角度来说,假如我开一家店的话,我的营收跟我的成本一定是直接挂钩的。而我们现在完全不是这样,很多队的支出大于营收,但
篮球新浪新闻[DOC可编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