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言子的思想.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言子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与子夏、子张齐名,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十哲人中第九人”,是孔门中唯一的南方人。被后世尊为“南方夫子。”言子擅文学礼乐,用礼乐教育。奉贤的得名就来源于言子。通过以上子游的六句话。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思想,为人处世,教育理念等方面。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子游遵从的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他对人世态度有自己的主张。在《里仁第四》中“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就是说对君主进谏次数多了就会遭到侮辱,对朋友告诫多了。就会被疏远。对此他采取的态度就是不激进不平庸。做到中庸。就拿历史的例子来证明,魏征之所以能敢于如此进谏,指出皇帝的不足。那是因为唐太宗是圣明的君主,但是唐太宗也曾想过要杀这位谏臣。而历史告诉我们大多数敢于训斥皇帝的忠臣最终都是死于他的耿直。对待朋友也一样,没有人愿意时常听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子游的做法来源于他对于人世的细微观察。他的中庸并不代表懦弱或是自保。这只是他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对于现代的我们有着启示的作用。对待自己的朋友或者上级不能过于激进也不能趋炎附势。要有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坚持自己的原则。子游对于人才方面采取的是“举贤任能”。他重视的是才能而不是相貌。这里就有一个小故事。子游在武城兴礼乐,办教育,治理得有声有色。而武城能治理得如此之好,这和他能起用澹台灭明相与政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澹台灭明曾经拜孔子为师,孔子因他相貌丑陋,并不喜欢他。但言子认为相貌美丑受之父母,而人之品德才学却是人之根本。他对澹台灭明一身正气,公私分明的品德十分赞赏,于是就委以重任。在《雍也第六》中子游是这样评价“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言子用澹台灭明治理武城,很能反映出言子用人标准是以才取人,选贤任能。这是他和孔子的不同之处,没有完全照搬孔子的思想,而是有自己选拔才能的尺度。但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有三种人最能晋升得势,第一种是群趋炎附势者,善于拍马屁,察言观色。第二种是有后台的人,没有真才实学,却因为家庭的关系而一帆风顺。第三种就是徒有虚表之人,外在的相貌使其比别人多了更多的机会。这三种人的得势与有真才实学却仍在苦苦挣扎的人形成鲜明对比。也反映出现在社会的用人弊端。往往一个人身后的背景决定他的未来。子游的用人制度其实在告诫现代人识别真正的人才就要去其外在的东西,他的成功在于举贤,而一个国家的发展也在于是否物尽其能。子游在秉承师教的同时,勇于创新,不是简单的因袭。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第一,他把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推进为全民教育的思想,认为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应学道,接受教育。在《阳货第十七》中“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所以,无论是哪一等级的人都应学习。尽管言子仍以孔子的君子、小人来分人等级,但明显可以看出他思想主张与孔子的不同。教育已经向大众化方向发展。不在局限于贵族学生。第二,在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才的目标上,言子认为应该培养学生胸怀大志,使学生从小就陶冶治国安民的道德操守和治国思想。在《子张十九》中言子批评“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意思是说子夏教学生仅以洒水扫地应酬客人,以及进退礼让的举止,而至于将来为人的根本的道理,他们并没有学到,叫他们以后怎样在社会上成才呢?子游的教育理念是先本后末。讲究循序渐进。只有抓住重点,教授核心部分才能是学

言子的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yb333199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