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有哪些中药篇一:秋季养生大全秋风送爽,暑往寒来,入秋后气温逐渐下降,皮肤腠理由疏松转为致密,阳气开始潜藏于内。在气候变化无常的“多事之秋”,养生也要顺应天时。初秋(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防暑保脾胃御暑热。初秋暑热仍未退去,素有“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之称。此时养生重在解暑降温、预防中暑。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处事不躁,以防暑热伤心。保脾胃。此时节雨水较多,湿气偏盛。湿邪最易伤脾,淋雨或涉水后要及时将身体擦干。饮食要清淡,不宜大量摄入各种肉食,并且少食冷饮、秋瓜等寒凉食物,以免中伤脾阳。解秋乏。由于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不少人会觉得浑身疲软乏力、精神欠佳、睡意连绵、食欲增强却又不易消化。建议从生活起居上调整,尤其要避免晚睡,应当早睡早起,切忌过劳。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防燥常秋冻防秋燥。仲秋时节草木逐渐干枯萎黄,人体也表现为“津干液燥”,如口鼻咽喉发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宜常吃梨、柿、葡萄、石榴、甘蔗、萝卜、番茄等新鲜果蔬,以养阴润燥。护毛发。肺主皮毛,秋天干燥的气候致脱发相对增多,为做好头发的养护、防止脱发,这段时间最好暂停烫发,可以擦一些营养性的发乳或发蜡。适量多吃芝麻、核桃、黑豆、黑木耳等食物,也对养发、护发很有好处。常秋冻。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正是“秋冻”的好时机。青壮年以及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和小孩,此时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为越冬打好基础。晚秋(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避寒打“底补”避风寒。晚秋气候开始转寒,此时须及时添衣,不再适宜“秋冻”。深秋时节不时有寒流侵袭,寒邪易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从而诱发中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尤其要注意及时保暖,以防疾病发作。消秋愁。秋天的萧索之景易引人情绪低落,此时要注意精神调养,多参加户外活动,或登高远足,或水中泛舟,或琴棋书画,或养花垂钓,或闻曲起舞,使秋愁在愉悦之中悄然而去。打“底补”。不少人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其实,要想达到冬季进补的目的,首先应该在秋季调整好脾胃,晚秋正是打“底补”的最佳时期。食疗佳品我推荐芡实,可用芡实、红枣、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猪瘦肉、鸡肉等,可以起到健脾益胃、固肾涩精的作用,对于慢性腹泻、夜尿频多等症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篇二:秋季养生总稿多事之秋,秋季养生要有“道”秋天是一个黄金季节,在这个季节里,白天渐短、黑夜渐长,大气环流将会有明显的调整。秋季天气的主体表现为气温逐渐降低,“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种变化又有昼夜温差大、冷暖变化极不规律的特点。进入秋季后,只要身体健康,无论大人小孩,都要适当少穿一些。因为微寒的刺激,可以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增加血流量,增强皮肤代谢功能,有利于疾病的预防。但“秋冻”要因个人体质及运动量大小而定,以身体不过于感到冷凉为宜。金秋季节,是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能调节改善心理状态。运动项目宜选择跑步、快步、太极拳、球类等等。一、秋季养生之道中医认为,秋主收,燥为秋之主气。在秋季养生中,专家提出:早睡早起、收神“蓄阴”;饮食清润,补益“滋阴”;适量运动,内敛“护阴”;适当秋冻,防病“养阴”;巧用药物,辩证“补阴”的理论。秋季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1、起居调养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有人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时间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这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而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或缩短小血栓形成的机会,这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意义。秋燥,常会使人的皮肤和口角干裂,皱缩增多,口干咽燥。还可见毛发脱落增多,大便亦易干结。这时应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要适当多吃水果和补充水分。秋令气温多变,因而应多备几件秋装,酌情增减。 2、饮食摄养秋属肺金,主收。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因此秋季在饮食上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山药、秋梨、藕、鸭肉、柿子、芝麻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秋季饮食除了以酸、润为主之外,还须注意的是,夏季过后,暑气消退,人们食欲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品种丰盛,此时不宜过多进补,以免“饮食自信,肠胃及伤”。 3、精神养生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会因此产生凄凉、垂暮之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这时人们应该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4、运动护养金秋季节,
秋季养生有哪些中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