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特色民俗——柳琴戏鲁南枣庄至今流传着一段名为“四大香”的顺口溜:“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锅子、拉魂腔。”还有“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等民谣。这些民谣道出了几百年前,在社会文化原始落后、娱乐活动极其贫乏的历史时期,枣庄人们对家乡戏曲“拉魂腔”的喜爱迷恋程度。一、柳琴戏的由来与定名柳琴戏与淮海戏、泗州戏在1954年华东地区文艺会演之前统称“拉魂腔”。拉魂腔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一种颇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形式。因其土生土长、土里土气、土腔土调而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它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异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是苏鲁豫皖交界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地区的历史见证和文化载体,体现了这一地区的人民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反映了这一地区人民所特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柳琴戏”一名是20世纪50年代确定的,邵明思《峄县柳琴戏》云:“1954年华东地区会演,正式把拉魂腔定名为柳琴戏。”在1954年华东地区文艺会演之前,有关人士因嫌“拉魂腔”一名流于“土俗”,故决定更名为相对高雅的“柳琴戏”,并于文艺会演时正式启用。二、柳琴戏的起源和发展柳琴戏起源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795),当时鲁南地区每遇水旱灾害,贫苦农民四处流浪,一部分人就用唱门子的办法代替叫门子,这是“拉魂腔”的初级阶段。约在道光年间,苏楼的巧木匠,“拉魂腔”艺人王清,在苏家班艺人苏道一指导下,制成了第一把柳琴。解放后,由政府出面,相继成立了滕县柳琴剧团、峄县柳琴剧团、枣庄市柳琴剧团、台儿庄柳琴剧团、齐村柳琴剧团。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有200多出,主要有《东回龙》、《西回龙》、《二反》、《五反》、《樊梨花点兵》、《四告》、《王二姐思夫》、《五女兴唐》、《葡萄架》、《姊妹易嫁》、《张郎与丁香》等。十年动乱期间,剧团几乎凋零殆尽。新时期以来,剧团逐步得到恢复,除了上演传统戏以外,还创作了许多新的剧目,如《山乡锣鼓》(张晶执笔)、《匡衡进京》(邵明思创作)、《墨子》(王中编剧)等。三、柳琴戏的艺术特征柳琴戏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例如早期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表演形式“压花场”,又分为单压(一生一旦)和双压(一生两旦)两种,目的是在正戏前用来招徕观众和压场,其动作朴素健康,豪迈爽朗,庄重粗犷,大多是从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将生活、劳动、物象加工提炼为一定的程式。柳琴戏的唱腔独具魅力,其唱腔旋律中,四、五、六、七、八度的大跳音程随处可见,女腔丰富,旋律委婉。柳琴戏的花腔也很有特色,主要出现在女腔唱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以一个或几个固定的音型多次重复形成;(2)以同音重复进行形成;(3)以高低音区的音域游移对比形成。因为花腔丰富多彩,几乎是行腔必闻,起伏跌宕,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故柳琴戏过去又被称为“拉花腔”。柳琴戏的语言艺术十分独特,柳琴戏语言的通俗,与其故事的通俗、人物的通俗一起构成了柳琴戏土里土气的风格。柳琴戏的语言就是苏鲁豫皖交界处的民间语言,具有通俗、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风趣的特点,能够巧妙地运用歇后语、打比方、俏皮话、谐音打岔、插话逗趣等手法,例如秫秫(即高梁)、馍馍(即馒头)、怪好的(很好)、俺(我)的(dei)个乖乖来(表惊叹)、俺(我)的个娘来(表感叹)、下湖(去野外田地)、拉呱(谈话)这样的方言
枣庄特色民俗——柳琴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