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百家之言,百种人生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完满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生命的平衡阴阳五行的智慧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其中蕴涵了中国哲学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认为,阴和阳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作用,由此才会有此消彼长的现象,这也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史记·天官书》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古人认为,阴阳是促使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本,而五行则是构成一切事物必不可少的要素。五行,即木、火、水、金、土,这五种元素充盈在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维系着自然的平衡。木代表生长的物质;火代表可以散发热能的物质;土代表自然本身;水代表流动的物质,可以循环;金代表坚固的物质。木和火在土的上面,水和金在土的下面,所以木、火属阳,水、金属阴,土是中性。顺着循环来,五行便会互相生发,即“五行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若逆着循环走,五行便会互相克制,如:木克土、土克水……古人用阴阳与五行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来阐释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即自然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五行;五行相互作用,则产生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同时,也是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等发展的基础。八卦的奥秘阴阳学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周易》的成书。八卦,就是从《周易》中来的。《周易》中说:“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两仪,即阴阳;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史记》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记载,后世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周易》就是周文王所著。周文王,姬昌,又称伯昌。商纣王时期,只是西岐的诸侯,人称西伯侯。《周易》,我国文化的源头,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天体的运行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也应该发愤图强,永不停止追求的脚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周易·坤卦》,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也应该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制礼作乐的能臣(周公),礼仪之邦的起源周公,姓姬名旦,又称叔旦,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他曾两度辅佐周武王(姬发)东伐纣王,之后又辅佐武王的儿子成王(姬诵)执政,并制作礼乐,为周朝提出了成套的统治思想。是我国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儒学的先驱。为巩固政权,周朝迁都洛邑(河南洛阳),周公在这里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并宣布了各种典章制度,正式册封了诸侯,这就是著名的“制礼作乐”。“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的礼仪规范,“乐”是配合礼仪活动而进行的音乐歌舞。所谓:“礼以分,乐以和。”礼强调的是分别,即“尊尊”,尊重应该尊重的人;乐强调的是感染众人和睦共处,即“亲亲”,亲近应该亲近的人。他告诫统治者,为政要注意“敬德保民”“明德慎刑”“有孝有德”“知小人之依”。周公认为,民情能够体现天命,君主要与人为善,考虑民众的感受,多行恩惠,少施刑罚,做“保享于民”的有德君主,才能被上天保佑,才能“享天之命”。他的天命思想把“敬天”与“保民”直接联系了起来,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来源。一代智者的道德修养(管子)管鲍之交“春秋第一相”的管仲,史称管子。在齐国任相四十年,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帮助齐国实行改革,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多次对人讲:“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两个好朋友分别担任齐国公子纠和小白的老师,一时成为美谈,但两人各为其主,在齐国王位继承上产生了分歧。管仲为了助公子纠取得王位,险些箭伤了公子小白,却被公子小白以假死骗过,最终登上了国君的宝座,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此时的齐桓公本打算任鲍叔牙为相,而鲍叔牙却推荐了管仲,自己甘愿听命于管仲……贤相的安邦之策管仲十分重视统治者自身道德的修养,认为在上者应“称身之过”“治身之节”。“做国君有三件事不能做:第一,得贤而不能任;第二,用而不能终;第三,让贤人干事,而和小人一起议论贤者。”还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用现代哲学的话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从这一点来看,管仲的思想是属于唯物主义范畴的。顺其自然莫妄为(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史记》记载,老子,李耳,字伯阳,世人又称老聃,楚国人。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是最先发现“道”的人,他把“道”作为最高的实体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和运动
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