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姓名:陈泓君学号:3**********【摘要】: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把对封建伦常道德的外在式追求转向到内在于人心,人心的良知就是一切价值的标准。他的知行合一学说,更有强调行动的一面,这样,道德自觉就不仅仅体现在主体的心的主观层面上,而是要求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要实现知行合一,良知是基础,良知与行动紧密配合才能达到成圣成德的理想。【关键词】: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良知王阳明生活在明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时代。明初长期稳定,天下承平,统治者渐次骄奢淫逸,政务荒疏,朝臣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宦官乘机窃权专政,扰乱朝政,加之边患频繁,藩王反叛,下层人民的武装暴动,使明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礼教失去了对人心的控制,人们普遍心怀不满,士大夫及其知识分子只知道趋炎附势,追官逐禄,醉生梦死,“方今之俗,廉耻未兴,……奔竞未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阳明的心学出现了。其心学突破了程朱理学禁锢天下的局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强调立德践行、知行合一,给沉寂积年的思想界注人了活力。一、知行关系的理论探讨“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针对程朱“知先行后”提出的,在他的教育思想中,知行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可以截然分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以自有知在。”任何现实活动,都应该是理性与行为的合一。现实活动中理性指导的方面就是知,而实地行动的方面就是行。知表现为对于行为的意向、推理、决断,行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对理性指令的现实作为。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一个现实活动,一般来说,总是创意于知,实行于行,知与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君子之学”不能“离去事为而废论说”。具体来讲,在“知行关系”之前还有一个“知”域本身的“内还原”阶段。“知行合一”的细意即指由“知2向行1的还原”。这个所谓的“还原”就是“合一”。直观表述的阳明此一指令句的重要的心学认识论贡献,就表现在他将孔孟心学进一步细腻化:先把心域过程(认知和感受)分为两段(知1和知2),再把行为过程分为两段(行1和行2)。但后者分属心的内外两域。这样,阳明学等于暗示存在着一个“心、行”(内外)兼融的“中介区”:“心行区”,即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在至真至善的状态下,心将认识到条件的需要,并因此认识到条件的性质。心会自然回应它所认识到的条件需要,这便是“发”。此回应的结果即是所谓的“德”。但作为善与德,它们不仅是知,更是行:它们关系到做实事,是在知善应德的同时行善行德。由此可知,知是有目的的指向与价值判断介入的。对形势的认识带来需要的判断,以及完成此需要所必须或应当做什么的判断,于是出现行为目标的认识,与实现目标方法的认识。所有这些都是紧密相关的,都是本心的自然功能,并趋使每个人按照心之判断采取行动。其结果的行动与所达到的成就无所不善,无所不德。在更复杂的形势下,一个人必须正确认识形势,在该形势下需要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去做。而践行这些,知是前提。但根据王阳明的思想,求知并非将心对目的判断之认识与对善恶的评价割离开来。相反,它们服务于心的目的判断和善恶评价,且必须被认为是心的创造性意图的结果。在此意义上,心之评价与价值判
浅论王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