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5月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3-一、现状水平 -3-二、趋势特征 -6-三、发展环境 -8-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0-一、指导思想 -10-二、空间布局 -12-三、发展目标 -14-第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16-一、加快建设以兰白都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 -16-二、进一步提升河西走廊城市带发展水平 -18-三、积极推动陇东陇南城市带加快发展 -21-四、大力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4-第四章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6-一、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落户 -26-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27-三、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能力 -27-四、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28-第五章增强城镇产业支撑和综合服务能力 -29-一、强化城镇产业支撑 -29-二、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31-三、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34-四、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 -35-五、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 -38-第六章提升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 -39-一、提高城镇规划水平 -39-二、创新城市发展模式 -41-三、加强城镇管理和综合治理 -43-第七章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45-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45-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47-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9-第八章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 -50-一、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50-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51-三、加大社会保障体制配套改革 -53-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54-五、探索行政区划管理改革 -56-第九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57-一、加强组织协调 -57-二、强化规划实施 -57-三、开展试点示范 -58-四、健全监测评估 -58-五、做好环境影响评价 -59-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全省经济社会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牢牢抓住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坚持科学发展,遵循发展规律,明确未来我省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本规划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镇化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期为2014—2020年。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一、现状水平城镇化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城镇化进程经历了迅速发展、缓慢发展和改革开放后的恢复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省城镇化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一)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率显著提高。2000-2012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镇经济的繁荣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按户籍统计,,%。(二)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初步形成。2012年,全省共有16个设市城市(其中特大城市、大城市各1个,中等城市4个,小城市10个),建制镇478个。%,%。初步形成了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呼包银-兰西拉经济带和庆阳-平凉-天水-成县徽县-武都经济带为依托的“一横两纵六区”“一横两纵六区”:《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为横贯全省的横轴,以呼包银—兰西拉经济带、庆(阳)—平(凉)—天(水)—成(县)徽(县)和武都经济带为两条纵轴,加速推进形成兰白(兰州-白银)、酒嘉(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武(金昌-武威)、天成(天水-陇南成县、徽县)、平庆(平凉-庆阳)等六大组团式城市化发展格局。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三)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2012年,全省除陇南、甘南两市州外实现高速公路全连接,,%,%,%,%,。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覆盖率明显提高。(四)多元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支撑城镇化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传统产
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