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 博那罗蒂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西方雕塑及绘画
姓名:陈德发
班级:初二10班
学号:20号
【基本信息】
英文全名: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中文翻译:米开朗基罗·迪·路德维科·博那罗蒂·西莫内
在世时间: 1475年3月6日- 1564年2月18日
国籍: 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卡波热斯)。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法官,母亲在米开朗基罗六岁的时候就死了。
●1488年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的工作室,之后又跟随贝托多学习了一年雕塑,主要以自学为主,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在那产生了崇古思想。
●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
●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
●1505年在罗马,他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
●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
他的生平
●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
●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
●1562年受其门生,著名画家,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之邀成为迪亚诺学院(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1535年,米开朗基罗只身一人又完成了另一幅代表作,西斯庭祭坛壁画《最后的审判》。
●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
●1546年教皇指派他为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建筑师,经再三考虑,接受并有一个附带的条件是不要报酬。
●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
●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酒神巴库斯
*主角巴库斯和配角小桑陀尔
*酒神是一位英俊的青年,米开朗琪罗以葡萄做他的头发,显得别有一番情致。酒神醉醺醺的迈着脚步,像一个凡间的小伙子喝多了酒,走路似乎也不利索,而旁边偷吃葡萄的小桑陀尔更是现出可爱机灵。但是这种欢乐却是通过死亡的对比烘托才展现出来的。小桑陀尔臂膀缠绕的正是代表死亡的狮皮!
*这尊雕塑作品“告诉人们,人生就如小桑陀尔一样,在死亡抓住它时,它已经尽情的享受了生命的一切快乐”。
⊙有著作称这尊雕塑是“在米开朗琪罗一生作品中,……最接近古典的一件”。甚有笔者认为这是米开朗琪罗雕塑作品中最具有欢乐色彩的雕塑。
哀悼基督
公元1498年云石雕像高175厘米。稳重的金字塔式的构图,具有强烈的写实技巧。
*作品的题材取自圣经故事中基督耶稣被犹太总督抓住并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玛丽亚抱着基督的身体痛哭的情景。
*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下有一道伤痕,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横躺在圣母玛丽亚的两膝之间,右手下垂,头向后仰,身体如体操运动员一般细长,腰部弯曲,表现出死亡的虚弱和无力;圣母年轻而秀丽,形象温文尔雅,身着宽大的斗篷和长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体,左手略向后伸开,表示出无奈的痛苦;头向下俯视着儿子的身体,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细密的衣褶遮住了她厚实的双肩,面罩却衬托出姣美的面容。
*圣母的表情是静默而复杂的,不仅倾泻了无声的哀痛,也不只是圣母充满哀思的祈祷,它已经大大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饱含的内容,这是一种洋溢着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的感情。
大卫
云石雕像,,
*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曾经杀死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米开朗基罗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
*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拿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
*他的姿态似乎有些象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
摩西
云石雕像,高255厘米,
公元1515-1516年
*这尊雕像表现的就是摩西愤怒的瞬间。雕像中的摩西是一位体格强健的老者,头上长有象征“神”的一对犄角,身
米开朗基罗 - 博那罗蒂课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