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纳西族诗人木公诗集《雪山诗选》特色探析摘要:明代杨慎编选丽江土司木公所作诗歌集为《雪山诗选》,这部诗集中的诗歌以题材体式多元化,自然纯熟的艺术技巧,木公本人独具个性的情感表达和其诗歌所蕴含的清淡幽远的审美意境确立了木公成为丽江少数民族诗人中的杰出代表,《雪山诗选》以其鲜明的特色走进了明代云南文学的视域中。[,] 关键词:明代;纳西族诗人;木公;汉语诗歌集;《雪山诗选》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丽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明清时期纳西族汉语诗文作家群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明代纳西族诗人木公(1494-1553),字恕卿,号雪山、万松,又号六雪,其一生笃好汉语诗歌的创作,著有《隐园春兴》《雪山始音》《雪山庚子稿》《万松吟卷》《玉湖游录》《仙楼琼华》等六部诗集,后人评价“其诗集数种,于地方文化有所创举”。嘉靖二十八年(1549),时谪居云南的明代文豪杨慎在木公毕其一生所创作的近八百首诗歌中,集萃其精华编为《雪山诗选》,可以说《雪山诗选》中的114首诗歌集中体现了木公诗歌创作风格,《雪山诗选》以题材体式多元化,艺术技巧自然纯熟,情感表达富有个性以及清淡幽远的审美意境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使得《雪山诗选》成为纳西族诗人汉语诗歌创作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部重要作品。一、题材体式多元化《雪山诗选》所选取的木公所创作的114首诗歌,其题材体式丰富多样。就题材而言,《雪山诗选》有刻意仿写的拟古之题,集中选取木公拟古之作近十首,诸如《采莲词》《杜鹃词》《宫娃词》《游仙词》等大都仿写古人旧作,这些作品虽不能完全代表木公的诗歌造诣却颇有古人风致。有直抒胸臆的咏怀之作,此类诗作所占《雪山诗选》篇目众多,或登高咏叹,或揽胜联想,或借景释怀,或追远思今,尽抒建功立业情志,力表淡远雅致情怀;有摹写丽郡山川四时晨暮美景寄情咏叹之作,《步秋野》《夏日留饮三松水亭》《游湖上寺》《题雪山》《观湖遇雨》《秋兴》《江村晚眺》等可为范例;有抒发作者思念挚友知己之情的作品,《春园诗次张月坞韵》诗作写张氏春园美景,赞友人独能自甘书味而忘美食的高雅情趣,《寄友人莫静天》等诸诗亦属此类;有展示边地纳西族等民族淳朴民族风俗的诗作,《饮春会》这首七言绝句用近似民歌的语言,轻快爽朗地展示了一幅形象而独具特色的纳西风俗画,人们围坐火塘,共饮“土酿”,芦笙渐起,踏歌而舞,官民同乐,其乐融融;有与中原名士唱和交游之作,《和韦苏州寄全椒山中道士韵》诗作得韦应物的淡远清逸之趣,《和月坞扇寄杨升庵韵二首》诗歌表达对蜀中名士至交知己杨升庵的关怀思念之情以及感佩知遇之情;也有心仪中原王朝追忆先祖功勋之作,《嘉靖恩赐“辑宁边境”四字》诗作极写“跪捧黄章”的惊喜之情,《自述》追叙感念先祖“诚心报国”之功,《西园述事》追述远祖功勋,表达伟业百代建功立业志向。就诗歌体式而言,《雪山诗选》既有体量精巧的民歌、绝句,更有大量格律严谨的律诗,甚至是组律和排律,木公在尝试不同的诗歌题材体式创作中其诗歌技巧的运用体现了作者对于汉语诗歌研习所取得的斐然成绩。二、艺术技巧自然纯熟《雪山诗选》上卷所录《塞上曲》:“刁斗深夜鸣,烽烟报虏营。将军不惜死,跃马宝刀明。”很难想象这样的诗歌是出自一位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母语的明代纳西族诗人之手,因此张志淳认为此诗“甚似唐人”,与盛唐边塞诗歌颇有几分神似。《雪山诗选》中也有不少木公的酬唱之作,诗歌内容虽不出古诗同类作品的藩篱,但也均情真意切,尤其《和月坞扇寄升庵韵二首》每首诗歌均在相同韵脚压“函”“杉”“帆”“岩”“缄”韵,规整而不显生硬,体现了木公较高的诗歌技艺。最能体现《雪山诗选》中木公诗歌技巧的当属集中上卷所录《春心诗》14首和下卷所录《奉次空侯十六韵》。前者为一组五言律诗,该组五言律诗在总题下蝉联而出,全组诗歌首联前半句均以“林”字作结,后半句以“岑”字作结,颔联均以“深”字作结,颈联以“吟”字作结,每首诗歌均以“心”字为收束,浑然一体,用韵整齐;后者为一首五言排律,一韵到底,诗歌脉络连贯,毫无生涩,集中体现了木公的深厚的诗歌功力。杨升庵在《雪山诗选》序中写道:“夫雪山世守边圉,独稽古嗜学于轻裘绶带之余,刻烛击钵于燕寝清香之暇,非其独特出之姿,尚友之贤,何以继缘情绮靡于古昔,而获美誉鞶于士林哉!”而木公诗友张愈光则称其诗“朗润清越间发奇句”。以此足见木公之诗已形成清新自然的诗风。二情感表达富于个性如前所述,《雪山诗选》中所录木公诗歌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体式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体现了诗人对于汉语诗歌技巧的纯熟掌握,然笔者认为能使《雪山诗选》标志着木公成为一位优秀的诗歌创作者,其对于诗歌技艺的运用自如之外在情感表达上所展示出的自然隽永的抒情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雪山诗选》中大半部分的诗歌作品为木公抒怀之作,作者或登高凭栏,或泛舟江湖、或游览名胜、或临窗远眺,兴会情至,或茫然惆怅、或
明代纳西族诗人木公诗集《雪山诗选》特色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