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美丽乡村和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建议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党校2014年中青班课题组旅游业是湘西发展最大的门路。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业,就要树立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自信,破解发展瓶颈,加快确立生态文化旅游业在我州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一、树立国际视野,把握好建设美丽乡村和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四大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异质发展,因地制宜,整体推进。乡村游总体规划要围绕核心景区,重点打造土家族苗族两条精品线,坚持“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体现差异性。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要严控违章建筑和现代建筑,对条件成熟的乡镇村实行整体推进。城乡建设等专项规划要给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留足发展空间。编制规划组织要尽可能多元化,鼓励专业志愿者、文化艺术工作者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到乡村风貌设计、乡村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来。二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各县市要认真借鉴学习凤凰县先进经验,组建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公司,整合优质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市场主体。各类投融资担保公司对美丽乡村建设、民族文化创意等项目要予以重点支持。要制定开发实力、开发理念等准入条件,拒绝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建立健全退出机制。三是坚持生态文化旅游业与各种产业融合发展。合理配置和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特色旅游商品产业园和民族特色饮食街区,提升产业关联度,构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演艺产业,对新开发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给予专利补贴等政策支持。以美丽乡村和乡村文化旅游重点村为核心,建设一批自然保护小区、花果园和乡土农耕文化体验园,发展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生态工业作为园区经济主攻方向,构建绿色食品、旅游商品等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高端酒店、康体疗养、户外拓展、商务会展等旅游新业态。四是坚持发展的参与性与收益的分享性相结合。充分发挥原居民主体作用,鼓励村民和村集体投资建设标准客栈。充分兼顾旅游开发商、景区内居民、各级政府、旅游服务企业、游客等多方利益,形成和谐共赢的合作方式和利益分配格局。当地政府、基层管理组织和村民协会要各司其职,制定议事规则,严格制度程序,共同推动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内生式发展。二、增强文化自信,推进各种文化符号元素与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一是抓好特色生态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入。新建城乡建筑都要融入具有湘西特色的建筑文化元素, 把民族生态文化元素融入到吃、穿、住、行等各种活动中去。盘活老司城、里耶秦简、南方长城等历史文化遗存,用好沈从文等文化名人资源,打造神秘文化、奇异风情、诗画山水、传奇边城、生态净土文化特质。二是抓好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切实抓好武陵山(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对建筑、饮食、服饰、歌舞、曲艺、技艺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建设,建好文化遗存“数据库”。加速推进民族工艺品的资本化和产业化,加大文化艺人的培养力度,资助民族工艺品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发展。 三是强化游客的文化价值体验。支持开展具有时代感、观赏性和艺术特质的文化创意创新,创新提升中国武陵山(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节等大型旅游节庆品牌,推进传统节日产品化。充分挖掘和抽象出当地的乡土文化精神和文化特色,并将
对建设美丽乡村和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