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秋的意象.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秋”的意象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宋玉在《九辩》中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将悲凉凄怆的内心感情熔铸于瑟索荒凉的自然秋景之中,就开凿了“悲秋”之先河。此后,悲秋“原型”被历代文人广泛接受和普遍传唱,成为一个“类”概念的话语符号,凝聚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可以将悲秋的意象分为以下几种类别:一、伤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咏的对象。如: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别赋》)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以上四例都是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抒发出浓浓的悲秋之情。二、叹时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如: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草木凋零,落叶归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凉顿生。以上几例均在极细微的事物中写出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三、思乡“悲莫悲兮生别离。”江淹叹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因此,离别怀人、羁旅思乡成为众多咏秋作品的主题。有的以秋写相思之苦如:李商隐在巴山驿馆的楼头看雨,勾起无尽的相思之苦:“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有的以秋写思乡之痛如:孟浩然于“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寒冷秋景中感慨:“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早寒江上有怀》)。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诉说。还有马致远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中所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它借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又如: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三湘秋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秋入乡心愁割肠,以上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四、怀人“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如: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岳鄂王墓》)亲友离去之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加之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贾谊、岳飞本是人臣之楷模,却落得个遭贬、被杀的下场,诗人蕴凭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泪下。以上四类

浅谈秋的意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一花一世
  • 文件大小33 KB
  • 时间201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