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李桓注解:风水堪舆大典《葬书》..doc.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李桓注解《葬书》
《葬书》是风水堪舆学的权威大纲,为专业风水师必研习之古籍,其书署名晋代郭璞,实宋乃现,《宋志》始载《葬书》一卷。真迹谁作,已无重要,后传诸本无甚大异。术者,欲通阴阳二宅之窍,此书当以研之。很多宋后风水堪舆古籍,均参此书而撰。此书有浮夸不实之处,多数观点出于想象,著名的《古今图书集成》及《四库全书》均有收录。本注解由李桓先生所解,在段落上略有调整。历代《葬书》注解版本出现了三合风水的术语及内容,然就算《葬书》为宋人所撰,其附会者也应该考虑到郭璞时期根本没有三合风水存在,《葬书》的内容只是阴阳二宅的风水理念指导,并未细化到实际操作。
葬者,乘生气也。夫阳阴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译文:所谓埋葬,就是为了承接生气(乘通——承),阴阳之气,溢出来就变成了风,再上升就是云,下降就变成雨,再归于地中就是生气,生气在地中行走,挥发而产生万物,人的身体是父母所生,所以父母的骸骨承接了生气,子孙就会得到庇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圣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译文:这个活着的人,是生气的聚集,生气凝结成骨骼,人死以后其仍然存在,所以死去的人返纳生气入骨以庇荫其所生的后人。经书说:气感的反应吉凶会影响到后人,西边的铜山崩塌了,东边的铜钟也会自鸣,因锻造铜钟之铜出自铜山。春天树木生发,室内的小米也会发芽。生气行走于地中,它是流动的,因为地上的山峦它会聚集或停止,高明的人能使生气聚集不散,流动的想办法让它停下来,这就是“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译文:风水的法门,得水最重要,藏风聚气尚在其次,旺盛的生气虽然外溢成风飘行,但它剩下的部分仍然可以用,虽然比较稀薄但是葬深一点还是有生气聚集的,经书说:虽然外气成风漂流不定,而土中的生气相对是静止的,就是这个道理。经书说:埋葬深浅得当,承接好生气,好的风水自然就成了。
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浅。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地势原脉,山势以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译文:土是生气的母亲,有土才会有生气,生气又是水的母亲,有生气才有水,所以埋葬在缺水干燥的地方应该深葬,埋葬在平坦近水之地要浅埋。经书说,有土就有生气,所以万物生长。平地依地面脉线看龙,山川主要看山体走向,像蛇一般游向东西、或者南北,弯弯曲曲,如同盘踞等待,又如抱物,欲行又止,欲止而深来,几经冲聚,阴阳中和,土厚水深,草木茂盛,如此之穴地,会尊贵如诸侯,富极万金。经书说:山峦到此停了下来,又能聚集生气,则可以化生万物,如此是最好的穴地。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

李桓注解:风水堪舆大典《葬书》..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xydx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1-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