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市、有行無市──物價英英美代子閒到抓虱母相咬──失業第5課總體經濟指標我該減肥了。你一點都不胖呀,正常的體重是身高減體重加年齡系數……那是以前的標準,一點都不適用……新的標準是物價指數加房價漲幅乘以年齡除以家庭狀況最後再用薪水來開根號。壹、總體經濟的研究文藝青年張小春的愛子上幼稚園;如果只有他的愛子感冒,這是個體行為;但往往是小朋友們彼此感染,結果大家都感冒,這是總體現象。我國目前的經濟狀況如何?包含失業率、國民所得、物價上漲率的現況如何?經濟學大致可分成個體經濟學(microeconomics)和總體經濟學(macroeconomics)。長青樹張大燕週末帶全家開車上高速公路南下渡假,這是個體行為。可是,因為週休二日,所以很多人都開車上高速公路,結果大塞車,這也是常見的總體現象。一、研究主題總體經濟學的研究範圍非常廣,其中兩個重要的主題是就業(employment)和成長(growth)。如果有許多資源閒置不用,也可以看成是一種「失業」(unemployment)。另一方面,當我們把時間拉長,總體經濟能否成長就變成重要的關鍵。研究總體經濟學時,最好把自己定位為旁觀者。例如:在五十公里的高空,俯覽山川、湖泊等自然景觀。同樣的,生產、消費、政治活動、進出口等,是主要的經濟景觀。藉著對主要組成分子的描述,可以有效的掌握總體的現象。二、研究方法貳、基本經濟指標根據主計處的資料,%、國民所得15,676美元、物價上漲率(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個體:我媽媽每個月的薪水約三萬元;總體:我國每人年平均所得約一萬五千美元。如果我們身處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看到周遭百業蕭條、一片悽慘;假設自己是政府決策者或經濟學者,希望能一校時弊,應該怎麼辦?既然大蕭條是整個經濟出了問題,總要先找出一些指標,能衡量和評估整個經濟情況,就像醫生看診時,先量病人體溫、血壓、脈搏一樣。一、國民所得的概念美國學者顧志耐(,1901-1985)在1934年提出國民所得(e)這個概念。國民所得(e)這個概念只要經過一點簡單的轉換(如國民所得除以人口數),就可以作跨時和跨國之間的比較。在總體經濟學的發展上,國民所得是重要的一頁。A圖中資源順時針方向的流動:(1)表示企業生產的產品進入產品市場;(2)表示消費者在市場裡買這些產品;(3)表示家庭提供各種生產要素;(4)表示在要素市場裡,提供廠商生產所需要的各種生產要素。而反時針方向的資源移動:(1)表示企業在產品市場得到收益;(2)表示家庭在產品市場支付各種消費;(3)表示家庭由要素市場得到各種所得;(4)表示企業支付使用生產要素的成本。順時針方向流動的都是實物(如產品、生產要素);而反時針方向流動的都是貨幣。A圖B圖表示在產品市場裡,一個國家所屬的國民,在一個年度之內,所生產財貨與服務市場價值的總和,就是國民生產毛額(GNP)。在要素市場裡,各種生產要素報酬的總和,也可以衡量經濟活動的總值。既然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活動彼此對應,所以衡量出的價值剛好相等。B圖所謂國內生產毛額(GDP),是一個國家境內的人們,在一個年度之內,所生產產品市場價值的總和。國民生產毛額是以「國籍」來界定範圍;國內生產毛額則是以「國境」來界定範圍。因此,我國國民如果僑居海外,所生產出來的價值,涵蓋在國民生產毛額之內;但是因僑居在外,所以產值不包括在國內生產毛額之內。當然,在國內工作的外籍勞工,情況剛好相反。一、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1课教育公民素养与终身学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