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瓦窑堡会议在苍茫的黄土高原上,有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古城,名叫瓦窑堡。据《关中圣迹图志》载,瓦窑堡,“在安定东三十里。元初建,因山为堡。明季,‘寇’数至,邑人郭永治守御有方,堡赖以无恐”。公元1227年蒙古军灭西夏后,长驱入陕。金国为保存实力,遂于同年秋弃延安而撤,随之陷入蒙古军队的控制之中。时为元太祖铁木真丁亥年,瓦窑堡当建于这一时期。元、明、清三代至民国时期,皆为边塞要冲,屯兵设防,屡经修建,逐渐成为陕北名堡,享有“天下堡,瓦窑堡”之誉。瓦窑堡历史瓦窑堡地理位置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迫切要求对日本进攻以来的国内形势作一次正确的分析,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和政策,纠正严重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为此,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瓦窑堡会议的起因瓦窑堡会议的参会人员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主持)王稼祥刘少奇秦邦宪博古彭德怀邓发凯丰何克全李维汉吴亮平张浩林育英杨尚昆郭洪涛李德(军事顾问)瓦窑堡会议内容在此会议上,主要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那种认为不可能争取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左”倾关门主义的观点,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左图为毛主席在瓦窑堡会议上作报告23日,毛泽东作了军事问题的报告。同日,根据毛泽东的报告,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提出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瓦窑堡会议成果会后,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精神,于12月27日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瓦窑堡会议的历史意义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有力地推动了全解决
瓦窑堡会议---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