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
学习读本
2014年5月
第一讲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介绍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学科性质和历史发展,尤其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哲学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哲学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观、科学技术异化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方面。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改革开放以来,自然辩证法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了建制化过程,突出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传统和价值取向,强化了自然辩证法的意识形态特征和理论教育功能,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 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案例分析】
【思考题】
【参考书目】
第二讲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人类自然观是如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演化,重点理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
自然界可分为广义的自然界和狭义的自然界,广义的自然界指整个宇宙,即整个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社会也是广义自然界的一部分。狭义的自然界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界,是就狭义自然界而言的。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包括两个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一是存在着的“是什么”,二是“如何存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大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