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健康心灵,绽放生命精彩----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建议一建议理由(一)现实的需要近年来中学生自杀和杀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中国每年有二十五万人死于自杀。15~%,花样年华生命就此陨落,令人痛心。同时校园暴力现象严重,一些少年犯年龄之小、手段之残忍,令人不寒而栗。生命意识的淡漠,生命意义的迷失已经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已经迫在眉睫。另外,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灾难事件频繁发生,汶川大地震,日本大地震,几万余生命瞬间丧失。人们从没如此之近地接触死亡,面对死亡。未雨绸缪,我们更应该把生命教育提上重要议程。既可以进行一些灾难常识的教育,如地震知识讲座,防震演练等,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正视生死,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感激生命,开展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生命教育已经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划纲要》第二章第四节(四)战略主题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了三维一体的教育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提出了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和润泽生命,倡导进行生命化教育。2005年3月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把生命教育真正纳入教学体系。湖北省,黑龙江省,深圳市,青岛市等省市也陆续在中小学开展了生命教育。目前,我市中小学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多是校园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缺乏系统化,理论化,连贯化。二建议内容: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并采取学科渗透的方式,在课堂领域落实生命教育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具体途径如下:(一)学科教学开设必修课程。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可以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并规定课时,比如一周1节或2节。应有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或由本校教师自己开发的生命教育校本教材。学科渗透教学。课堂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生命教育应该从课堂展开。在语文,自然、体育、品德与社会,历史,生物、思想政治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开展渗透式教学。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二)专题教育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1、健康教育可以利用体育课、课间操等常规形式开展,还可以通过听讲座、观看影视资料、开运动会、拉练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良好的习惯以及关注自身及他人健康的意识。教学生学会如何健体,培养正确的健康审美,有积极的心态,能够关心、参与到全民健身、集体活动中来。2、安全教育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比如开展“安全教育月”活动。通过出安全板报、开安全班会、组织安全讲座、安全图片展,发放安全知识问卷、举行火灾与突发事件演练等形式,对广大师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安全教育
我为教育献一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