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顺为正者(2)贫贱不能移(3)空乏其身(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1)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有删改)【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1)人恒过,然后能改恒:________(2)其母引刀裂其织引:________6.【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课时训练答案1.(1)准则,标准(2)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3)财资缺乏(4)奋起,指有所作为(5)匹敌、.(1)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导致死亡。5.(1)常常(2)拿起 6.【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这个故事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21 《孟子》二章21 《孟子》二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