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满城荆山汉墓发掘简报
【关键词】河北满城;荆山遗址;汉墓;发掘简报
【摘要】2005年8―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满城县文物保管所在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对满城荆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汉墓8座。墓葬分布较集中,出土遗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为认识满城地区汉代平民墓葬特点、埋葬习俗等提供了新材料。
荆山遗址位于河北省满城县神星镇荆山村西北的台地上,东临沙河,东南距满城县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夫人窦绾墓约10公里(图一)。2005年8―9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满城县文物保管所对荆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分为I区和II区,发现战国、汉代和明清等时期的遗存,其中发现的8座汉代墓葬较为重要,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8座汉代墓葬均为砖室墓, M1―M5位于I区东南部,M6―M8位于II区。其中M2―M5破坏严重,形制不明,其余4座可分为长方形和“刀”形两类。
1座(M1)。方向184°,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图二)。墓道位于南侧,口略宽于底,底部南高北低呈缓坡状,以单层砖铺砌。,―;,―,―。墓室位于北部,为长方形券顶式,,,。南北两端无砖,北端以土圹为壁,南端与墓道相通。东西两壁以6层丁砖侧砌而成,其上渐内收为券顶,券顶外部的砖缝以陶片塞实。墓室底有平砌的铺地砖一层。墓室南口外有顺砖平砌而成的封门一重,。墓室南部有长方形木棺一具,长2米,,,棺内未见人骨。随葬品位于墓室北部,共5件,均为陶罐。
3座(M6―M8)。M6、M7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M8由墓道和墓室组成。3座墓的墓道均位于墓室左侧,为土圹斜坡式;砖砌墓室均为长方形、直壁、券顶,墓室后部均有一高于墓底的砖台。M6、M7甬道的券顶由外高内低的双券组成,甬道内有封门砖三重,M8墓道与墓室通过北壁的券顶墓门相连,其墓门及外侧有三重封门砖。三座墓的墓底均平砌铺地砖一层。墓内有长方形木棺,其中M6三具,M7、M8各两具,另外M7内还有一方形木盒。
M6 方向103°,(图三)。墓道位于东侧,前部有一台阶,其后至甬道处为前陡后缓的斜坡状,,,~。,,,外侧券顶为双重,内侧券顶为单重。甬道内有用丁砖侧砌的封门三重。,,。顶部残缺。墓壁以一顺一丁法垒砌,,。、。墓室内放置长方形木棺三具,均仅存底部。各棺大小相近,长2米,,每棺内有成年人骨架一具,仰身葬,人骨腐朽较甚,性别难辨。墓室内随葬有壶、罐、灯、灶、井、炉、圈、猪、狗等陶器25件,五铢、货泉、半两等铜钱809枚及琉璃耳1件,铜环1件,石灰质钮形器3件。陶器均位于墓室东北部,其余随葬品均发现于棺内。另外,于墓室内被扰动的填土中,发现有盘、奁、案等陶器5件,五铢钱2枚。
二、随葬品
除M3、M4未发现随葬品外,其余6座墓葬出土陶、铜、铁、铅、骨、琉璃、石灰等不同质地的随葬品1700余件。
79件。以灰陶为主,另有少量红陶、黄褐陶。器型有壶、罐、鼎、钫、盆、盘、、案、耳杯、灶、釜、甑、井、屋、圈、猪、狗、厕、磨、灯、熏炉等。
罐 21件,分4型。
A型 10件。盘口,溜肩,鼓腹,平底。标本M1∶4,黄褐陶,腹下部折收,肩、腹部有凸棱两周,底部饰篮纹。口径9厘米,,,(图四,2)。
B型 7件,折沿,分4个亚型。
Ba型 4件。平折沿,方唇,圆肩,斜弧腹,平底略内凹。标本M8∶4,肩部饰细弦纹,下部饰抹平的篮纹。,,,(图四,1)。
Bb型 1件。M6∶21,折沿近平,圆折肩,折腹,平底略内凹,唇面有凹槽一周,肩部有菱形纹。,腹径20厘米,,高16厘米(图四,3)。
Bc型 1件。M6∶8,折沿略上翘,方唇,平折肩,鼓腹,平底。,,底径13厘米,(图四,4)。
Bd型 1件。M8∶11,红褐陶,器形不规整,折沿略外卷,宽圆肩,斜腹近直,平底,肩部饰细弦纹。,底径10厘米,(图四,5)。
C型 3件,直口,分3个亚型。
Ca型 1件。M1∶1
河北满城荆山汉墓发掘简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